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如何?它还有哪些困难?它将面临哪些突破?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学校管理处副处长刘培俊。
《中国教育网络》:如何理解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热的大背景?
刘培俊:综观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职业教育是工业经济和现代社会的产物,在各类教育事业中,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联系最直接、关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应该说,驱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正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拉动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对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党组已经明确将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之一,这是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形势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抉择。
去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11月份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今后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进一步发展,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上亿人次,使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中央财政在最近几年内要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的消息,使大家都很振奋。投入的资金将重点用于支持职业院校发展、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设备的充实、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等。
可以说,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政策背景、发展目标和经费措施都对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巨大优势,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扩大、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办学效益的提升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提供了难得的大好机遇。
《中国教育网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职业学校目前的信息化水平如何?
刘培俊:基础设施对于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装备跟不上,信息化建设就缺乏必要的物理环境和条件保障。
总的来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全国有中等职业学校近15000所,拥有计算机60多万台,大约平均每18名学生一台。60%以上的学校建成了计算机教室、多媒体电化教室、电子阅览室或教学资源开发实验室等专业教学和实习场所。近600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初步建成了不同技术方案的校园网,约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总数的30%。
但是,相比之下,中等职业学校的信息化装备水平普遍比高校差。学生所拥有的计算机数量相对比较少,不能很好地满足信息社会和网络环境下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信息化技术设施建设不平衡,学校的信息技术装备水平差距很大,边远贫困和农村地区职业学校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设施和信息资源匮乏,是长期以来制约他们信息化发展和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
《中国教育网络》: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什么?
刘培俊: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新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变革,正在改变着人们生存、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基本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准备和物质基础。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信息技术手段已经很成熟了,要更多地考虑如何更好地将其应用于教育。可以说,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应用”,不是科技攻关,不是或主要不是信息技术的原创和研发。如果说有创新也是在“技术应用”上的创新,即将现有成熟的信息技术很好地与职业教育的实际需要相结合,通过创新的方式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职业教育培训之中,发挥技术与教育结合的优势,开发、整合和共享优质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增添学习者的学习乐趣、增大信息量,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所以,与高等学校重视信息化的科研攻关相区别,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应该是应用,即需要投放主要精力考虑引进现有的成熟的信息技术,侧重研究应用理念的问题、应用策略的问题、应用能力的问题,以及如何促进信息技术走进校园,进入课堂,融入教材,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渗透到职业教育、教学、培训、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
《中国教育网络》: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目前存在什么困难?
刘培俊:信息资源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性环节,经过几年的建设,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建共享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的机制正在形成。中央投入经费开发了一批远程职业教育网络课程,建立了若干全国职业教育资源开发基地;职业院校自主开发积累了数字化资源;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投入开发职业教育培训的积极性逐渐提高,职业教育软件销售和信息服务市场逐步规范。
但是,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和课程资源还比较缺乏,离职业教育发展和教学改革对信息资源的需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制约信息资源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待解决的困难和需要研究的问题还不少。目前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金投入问题,二是资源标准问题。
资金投入是资源建设的一大瓶颈。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个基础性的工程,需要长期的积累,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很高的投入。据估算,系统地开发一门网络课程大约需要十万元左右的成本,而职业教育的每个专业都至少有十几门课程,如果全方位开发,成本很高。从国家的角度来讲,一次性地投入开发若干门课程很有必要,但是持续投入会比较困难;而从市场的角度看,资源开发者能把资源卖出去,产生收益,收回投入,才会计划投资或再投资,如果资源卖不出去,自然就会影响投入的积极性。所以不管是公益性的信息开发还是服务性的资源开发,资金都是很大的问题。资金难题往往直接限制了资源开发的数量和质量。
教育信息化的标准,尤其是信息资源的标准问题,则是制约资源建设的另一大因素。目前的教育信息资源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的教学资源,无论政府组织招标开发的,还是社会自主开发的,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开发时就会出现问题,要么是在技术上不能共享,要么是质量上参差不齐,或者是低水平重复开发。而且,现在推行的一些标准,在体系上还不系统,在类型和层次上还只是最基本的,是从技术开发的角度定义的标准。但资源的应用是关键,应用则是指向学习者的,最终的评判者应该是用户,信息资源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不仅原来的底层技术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一些与用户应用体验相关的软标准建设也要提上日程并进一步完善。
《中国教育网络》: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应用,离不开强有力的师资。目前师资情况如何?
刘培俊: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应用,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是教师。如果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意识不强,应用能力不高,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就很难推进。教师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包括计算机的使用能力、网络的使用能力、网络环境下资源的检索、技术和信息资源与课程的整合能力等,这方面的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
我们曾为此做过一个调查,各地区、学校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差异不小。城市学校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普遍较高,能够将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的许多环节。但是在有些职业学校,特别是西部地区的职业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情况不是很理想,特别是在西部农村地区,计算机等硬件跟不上直接影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另外,有些学校尽管有一些设备,但是利用率不高,只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用,其他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接触比较少。
从2004年起,我们委托有关机构开始着手研究中等职业学校的校长和教师的信息化培训事宜。目前,这一项目周期已经完毕,取得了初期成果。通过这个项目,我们对职业学校的校长和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应具备的信息化素质进行了基本评估,并以此编写了两本教材,配套有网络课程,网络课程将来还要放到网站上供教师远程学习使用。我们还在北京、江苏等地确定了若干职业学校教师和校长信息化培训基地,从今年开始将陆续对职业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开展相关的信息技术培训。
《中国教育网络》:职教信息化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师资培训和资源建设等方面,今年的建设重点将在其中哪些方面?
刘培俊:今年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培训和资源开发等方面都会加快建设步伐,但侧重点仍然是职业教育的信息资源建设。我们初步提出了建设“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的构想,目前该项工作已经启动。总的目标是通过征集、开发、整合等方式建设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建成一个全国范围的技术稳定可靠的资源传输平台,形成机制灵活、运转高效的信息资源服务体系。今年,我们还开始着手资源建设的标准制定,特别是对资源开发和建设的共享机制作一些探索。
将来将逐步加大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政府的投入主要围绕紧缺人才培养、不利群体的教学资源开发,比如技能紧缺专业课程、农民工、下岗职工培训等方面的教学资源开发。同时,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吸引社会投入职业教育资源开发,更多地依靠社会投入,即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标准,由社会参与开发。目前,企业和社会参与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很高,特别是在非学历的职业教育方面。社会投入的好处是知道并核算自己的成本和效益比,并且这些资源是直接指向应用的。
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信息化推进情况看,基础设施、师资培训和信息资源建设等方面是齐头并进的,从资金使用的情况来看,最初阶段,对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投入比较多;第二阶段,师资培训投入比较多;第三阶段,三方面都抓。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大致处于基础阶段。由于硬件装备的投入太大,我们希望能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也希望各地方和学校能自主投入一些。我们的考虑是争取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能够设立中央和地方专项经费。
《中国教育网络》:今后如何做好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规划?
刘培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在职业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方面,要求大力发展社区教育、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决定》还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谈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问题,我认为,这项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技术性和战略性,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需要整体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如果设计不周到,大规模投入建设以后,却出现诸如资源不能共享,技术标准不统一,基础设施、师资能力和信息资源不能更好地为职业教育教学服务等方面的现象,那就谈不上建设成就,更谈不上发展了。但目前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没有制定出来,一直处在探索期。
总的来说,在管理机制和推进措施方面,要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自身特点,一方面有学校学历教育,另一方面还有大量的非学历培训,所以职业教育信息化不光由教育行政部门来推进,应该还要有社会的参与。另外,职业教育有很深的行业背景,这就涉及到如何进行工作配合和信息化资源整合的问题。行业办职业教育,对行业学校的指导是很得力的。要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必须要把行业的优势、社会的优势、地方的优势整合起来,需要行业的支持、社会的参与、各级教育部门的共同推动,要全社会来共同参与信息化的建设。
《中国教育网络》: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主要有哪些模式?
刘培俊:多年来的实践表明,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的路子,“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学校是直接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一方面,它要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借助企业资源培养学生。因此,校企结合再合适不过。
在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方面,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也在尝试,并体现出优势和成效。比如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培训网站,学生可以在这里接受课程辅导和职业资格考前辅导;也有企业在帮助学校开发课程资源,由学校向学生提供这些资源,也可以在学校所属的行业内共享。企业也可以通过整合学校的优质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对社会开展信息资源和远程培训服务,一些企业还举办职业学校开展远程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教育网络》:信息化对于不同行业的职业教育的推动作用是否不同?
刘培俊:曾经有专家多次提出疑问,是不是职业教育的每一个学科都可以通过远程教育来学习?都适合用信息技术来学习?
目前来看,信息技术对每一个专业的教与学应该都有帮助,只不过应用的角度和发挥作用方式略有不同而已。例如,有些文科类课程,通过文本、音频、视频等方式就可以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并且这些信息资源适合远程传输。对于实际操作的课程和培训项目,例如数控机床的学习,由于机床设备很娇贵,让每个初学的学生都能直接进行实际操作不太现实,那么可以在实际操作之前使用训练软件,通过模拟训练设备功能、仿真操作环节、假设故障情况来很好地实现实际操作前的知识、信息准备。在国内外航空驾驶培训领域,飞行员在上机实操驾驶之前都有一个仿真训练,虚拟驾驶的训练过程,航空训练设备设施主要是借助了信息技术、软件系统。
随着技术的进步,虚拟仿真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应该是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的具有特色的体现。即在缺乏实验设备的地区和学校开发虚拟仿真系统,让学生在前期的模拟操作之后,再去各学校共享的区域实训基地进行真实的操作。这种被称为“远程实验系统”的操作体系在国外也很受欢迎。目前,国内有些企业在专注开发实训仿真系统,虽然难度不小,但是价值很大,前景很好,是信息技术的深层应用,并体现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应用的特色。
远程职业教育是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重大应用之一。在职业学校学历教育方面,不少职业学校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对于建设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展开了有力的探索。据了解,上海等地区的职业学校远程教育探索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展开,例如一定范围内跨区、跨校选修课的网络教学比较普遍,反响也不错。
在非学历职业培训方面,尤其是基于计算机互联网的培训近些年来发展迅猛,企业、事业单位和学校都很有积极性,他们自主开发资源,通过网站组织学生学习,由于运行机制灵活,服务质量保障,有些比较好的网站一年的学员量能达十几万人。例如,通过网络进行的会计培训、美容美发、外语培训、建筑人才培训、信息技术人才培训、法律培训等都很火爆。甚至有一家企业在互联网上做乡村医生的培训,由于很有特色,也做得比较成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