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 王守中
摘要:本文指出高校招生宣传过于集中于高考前后进行的弊端,主张招生宣传的持续性。提出招生宣传应放弃以传统的“招生简章和宣传材料散发;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广告”等手段为主的做法,要适应社会发展现状,将主要精力放在人们最容易接受的网络宣传和电话咨询方面。并给出了网络宣传和电话咨询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等学校;招生宣传;策略
高等学校的生源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民办教育日益壮大,高等职业教育和网络教育也在迅速崛起。同时,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选择到国外接受高等教育,并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外教育机构进入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国内、国外的大学都加入到对优秀生源的竞争当中。生源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如何争取到丰富的、高素质的考生,促进学校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提高办学水平,对招生宣传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招生宣传工作的开展,需要提升到战略高度系统地进行组织和安排。招生宣传的内容、形式、渠道等要有科学的策划。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社会所具有的各种快速有效的媒体手段,正确理解招生宣传广告的媒介选用、组合原则,以达到增强招生宣传工作实效性的目的,正在引起各高校的重视。
目前招生宣传工作最大的弊端,就是几乎所有高校全都集中在高考前后很短一段时间内向考生传递大量的招生信息,效果非常不好。各高校在招生宣传工作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招生简章越来越精美,内容越来越多,密密麻麻一大张、甚至几大张;各种各样的招生宣传材料也是五花八门;收音机里今天“空中咨询”,电视里明天“访谈”;报纸、杂志上的招生广告在高考前后也是铺天盖地,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但效果并不好。常常听到考生说:“那么多的招生信息,还有那么多高校的招生简章几乎同时张贴,我都不知道选什么好了。”事实上,人们已逐渐将招生简章视如商场所做的“商品简介”,报纸、杂志上的招生广告也不能引起人们的太多兴趣了[1]。面临决定一生重大转折的高考,考生本来就压力很大,密集的招生宣传材料不仅增加考生的心理压力,而且很容易使考生、家长陷入“数据过剩、信息危机”的矛盾当中。
考生对学校与专业的选择,取决于学校的声望、专业的强弱、考生对将来就业状况的预测、收费高低、学校的人文地理环境、考生的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考生的选择往往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形成。高校的招生宣传应该坚持持续性,在提高办学水平、扩大自身社会影响的同时,把招生宣传融入到考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当中,“一哄而上”和“信息轰炸”往往收效甚微。
传统常用的招生宣传手段有:广播、电视广告;印刷媒体广告;人际传播方式宣传等。这些方式都在某一方面存在较大的弊端。广播电视广告的覆盖面广,但时间短暂,只能造成瞬间印象,不能深人展示;印刷媒体广告覆盖面很大,也可以持续较长时间,但难以具体深人地展现学校风貌,难以给考生留下持久深刻的印象;人际传播宣传方式比较直接,有说服力,但无法将学校的实际情况现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而且往往个人色彩较浓,宣传人员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存在差异[2]。
信息社会为信息传播和人际沟通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手段。招生宣传应该放弃以传统的方法、手段为主的观念和做法,而要适应社会发展现状,采取人们最容易接受的方法和手段,使宣传效果最好。比如网络和电话宣传,使用的人最多,宣传效果也最好,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仍然将主要精力放在高考前后的传统宣传方式上面。
网络具有随时访问、双向交互、超级链接、多媒体展示等优点,是招生宣传的理想工具。学校建立一个招生网站,把相关的招生信息放在网站上,就给考生提供了24小时随时查询的方便。而且考生可以就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进一步关心的问题向学校提问,学校根据考生提问进行统一回复或者个别回复。适当的时候学校还可以与考生进行在线交流,或召开网络发布会。在网页上面介绍招生专业、收费标准等信息的同时可以利用超级链接功能对学校的概况、优势、特色专业、学习和生活条件等内容进行介绍,给学生提供全面了解学校的窗口。如果有必要还可以通过声音、视频、动画等等多媒体方式展示相关内容,做到形象、直观,让考生足不出户就能了解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同时还能让考生对自己向往的大学生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对考生的吸引力。
网络宣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宣传信息要真实。一般来说,考生对于高校自己建立的招生网站充分相信,招生宣传网站的内容不能有不实之词,否则学生进校以后如果发现宣传内容和自己感受到的不一致,不仅将导致学生对学校的不信任,破坏学生对高校的美好向往,而且将对学生的诚信意识产生副作用。
2.内容要丰富。宣传网站上面除了对学校基本情况、专业课程、学制、招生人数、招生范围、收费标准、对新生实行的一些专门的政策、注意事项等基本信息介绍外,还要充分展示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比如:学校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规划;各个方面对学校的评价;学校的重大成就和获得的重大奖励;名师介绍和教师取得的成就展示;学生取得的成就展示;各个专业有突出成绩的已毕业学生介绍;招生的各个专业的特色、优势、发展现状、专业特点;图书资料、电子期刊数据库、教学设施等教学资源、环境介绍;学生社团等业余活动成就介绍;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介绍;学校以往新闻内容的回放与检索;学校风光、地理位置、所处城市人文环境介绍,等等。
3.要对各专业就业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大学是一个过程,进入大学深造是为了让自己将来在社会上更有竞争力。随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加大,考生、家长对学校、专业的选择往往从今后就业的角度来考虑,他们关心的是毕业后的社会地位,能否找到相对满意的工作。招生宣传应该针对考生和家长关心的焦点问题做出回答。通过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兴趣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选择自己的报考志愿。招生网站要对本校各专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社会需求的前景等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并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已毕业学生的成就进行统计分析,让考生有所参考。
引导学生结合国家需要和自己的专长、兴趣、爱好以及个性特点选择学校和专业,避免在纯粹的就业观念指导下的志愿选择。应该对各个专业适应哪些特点的学生报考作出尽量详细的说明。如性格开朗,形象较好,外语成绩好的考生就比较适合市场营销、国际经贸、新闻学等专业;而思维严谨,动手能力强的考生有利于学习电子类、工程类专业等[3]。这些说明将帮助考生扬长避短,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对今后的发展作出合理定位。
4.加强与考生的互动和交流。学校和考生之间的互动是增进考生了解学校、学校对考生的需求进一步了解的一种很好的渠道。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互动和交流:首先,招生网站上面要公布电子信箱,并认真对待每一封来信;其次,对于一些共性的问题,在FAQ(常见问题,Frequent Asked Questions)中给以解答;其三,开通BBS,让招生人员、本校教师和在校学生参与和考生的交流;其四,定期面向中学生开设讲座、报告、咨询专题等,通过招生网站向中学生直播,并允许过后学生点播,等等。除了这些方式以外,还可以在做好招生宣传培训工作并征得本人同意的前提下,在网站上面公布一批教师和在校大学生的简单介绍和电子信箱,让中学生通过电子信箱和这些老师、大学生直接联系。这样做,不仅可以加深中学生对本校的深入了解,而且可以增加他们对学校的亲近感,更能吸引他们加入到这个大集体中来。对于这些参与交流的教师和大学生,因为他们付出了时间和心血,学校可以适当给以经济补偿。这样做,要比在其他方面增加招生宣传经费效益更高。
5.注重宣传的连续性,避免应景之作。招生宣传工作是长期性的连续不断的工作,它应该是对学校整体实力和形象的全方位、综合性、经常性宣传。招生宣传的效果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要坚持招生宣传的连续性,对招生宣传做出长效宣传计划。这样,不仅可以使学校的影响深入人心,而且从宣传的投入上来说,可以呈递减趋势。急功近利、一窝蜂地上、忽冷忽热等短视行为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6.注重网站的整体效果。招生网站面对的是青春期的中学生,所以要在网站的整体结构、功能安排、界面音效、美工效果等方面精心设计,不仅要信息全面详细,而且要将网页设计得活泼、生动、漂亮,富于感染力,对来访问的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7.招生网站要在学校主页上面有一个突出的显示,并且要在传统媒体广告、网络广告等多方面宣传自己的招生网站,吸引更多的人来访问,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应和新闻界保持密切联系,尤其是网络新闻。因为在当今网络时代,网络新闻产生的影响力不可低估。积极主动、及时准确地向他们提供本校的信息,是扩大学校影响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除了网络具有招生宣传的诸多优势外,因为电话的方便快捷、普及率最高,所以在招生咨询当中使用电话的考生和家长人数最多。但是很多高校对电话的作用忽视了。笔者在今年高考前后几天对十多个高校进行了招生咨询电话测试,发现问题比较多:要么无人接听,要么三两句把你打发,或者电话听筒在对方传来传去,最后还是无人能够解决你的疑问。能够耐心、完整解答问题的比较少。笔者曾经在拜访的大学招生部门见到,电话铃声大作,工作人员各忙各的,不管不问。问他们为什么不接电话,答道:都是咨询招生情况的,工作还忙不过来,谁顾上一个一个回答了?
高考前后一直到新生入学报到这一段时间,是各高校招生部门工作最为繁忙的阶段之一,每一项工作的责任都很重大。工作头绪繁多,再加上人手少,往往有意或者无意忽略了对学生电话咨询的答复。其实这一问题的解决还是很容易的。考生咨询的一般都是政策、规定范围之内的问题,比如收费标准、某个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录取名单查询等等,“软性”的问题相对少一些。笔者连续多年参与招生工作,遇到考生咨询的问题很少有不能按政策回答的。因此,我们可以借鉴企业服务当中的“呼叫中心”方法来应答考生的电话咨询,开通电脑自动应答和人工应答两条服务热线。对于一些“硬性”的问题做成电话录音,由电脑来自动应答。因为电脑应答需要咨询者按键选择,花费时间较长,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把自动应答设定为考生免费拨打线路,由高校从招生宣传经费当中支付电话费。如果考生选择人工服务,而招生部门又人手紧张顾不上回复,那么可以选择本校退休的招生工作人员、或者对政策把握能力强的教师,经过培训后专门来答复考生的咨询。因为高招正好在暑假期间,甚至可以雇用一些经过挑选的本科生、研究生来担当咨询人员。如果遇到考生的问题比较灵活,不容易把握,再把问题向有关人员提交,由能回答的工作人员来回答。
打电话来的考生或者家长,必定是对这个学校感兴趣,想进一步了解一些问题,或者是对学校招生宣传当中的问题有疑问需要解答。按照客户关系管理理论,这一部分考生是最有可能成为“现实客户”的“可能客户”,应认真对待他们的电话。对于他们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及时为他们提供详细的信息,解除他们的疑惑,为他们当好参谋。 “可能客户”需要我们做一系列的工作来促成他们转化为“现实客户”。高等学校应该放下架子,从吸引优秀人才、学校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努力为考生着想,用“以人为本”的观念来服务于考生。客户关系管理中有一句名言:一个客户遇到不满意会向十个客户诉说。对他们应付了事,长此以往,不仅可能影响到生源的稳定性,甚至学校的整体形象也将会受到影响。
对于招生当中使用的传统宣传方法,比如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广告宣传;报纸、杂志广告宣传;招生简章、专门的宣传材料,以及人际传播方法宣传等等,已经有很多论文论述,本文不再述及。每种方式都有它的优点与不足,高校在使用当中要做到取长补短、综合运用。如何用最少的投入达到最佳的效果,是对高校招生工作智慧和能力的考验。
高校对生源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招生工作的目标不仅仅是简单地完成招生计划,更要不断提高生源质量。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放弃高高在上的姿态,讲求招生工作的策略和技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招生宣传的有效性。同时,更要以埋头苦干、呕心沥血、励精图治的精神,扎扎实实地抓好办学质量,提高办学实力,以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出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创造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以良好的社会声誉来赢得广大考生的青睐[4]。
参考文献:
1.张建发.高校招生宣传的心理策略与传播技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
2.蒋胜伟,于艳华.关于高校招生宣传的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1).
3.聂波,苟国旗,冯晓桦.高校招生宣传策略探微[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6).
4.信汝东.对高校招生宣传的几点思考[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03,(1).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