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T业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把公元2000年作为科技史的一个分水岭,那么2000年之前可以称为图说后“PC”时代;而2000年之后则被称为“后PC”时代。在后PC时代,形式多样的各种嵌入式产品,开始取代PC机成为人们处理信息的一大工具,小到mp3、手机、机顶盒、数码相机等微型数字化产品,大到网络家电、智能家电、车载电子设备、工业机器人,在不知不觉中,嵌入式已经形成了一个充满商机的巨大产业,并且成为整个软件业的发展支柱。
21世纪,通用PC已经不再是IT舞台的主角,嵌入式正在打开一个崭新的软件金矿。
重心转移带来丰厚回报
“后PC”时代,数字化产品空前繁荣,而嵌入式系统是各类数字化产品的核心。所谓嵌入式系统,是指以应用为中心,整合了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和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以“量体裁衣”的方式嵌入到应用系统设备中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它一般由嵌入式微处理器、外围硬件设备、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用户的应用程序等4个部分组成。
被誉为“中国互联网启蒙者”的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1999年访华时曾预言,4至5年后嵌入式智能工具将成为继PC和因特网之后最伟大的发明。数据统计,全球嵌入式软件市场在过去3年间的年均增长超过12.5%,规模已突破500亿美元。中国的增长速度更快,赛迪顾问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嵌入式软件行业2004年收入达748.8亿元人民币(合90亿美元),年度涨幅高达149%,占中国软件行业总销售收入的31.1%,已经成为中国软件产业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预计未来3年中国嵌入式软件产业将保持40%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
由于嵌入式软件巨大的发展前景,近几年,微软、甲骨文、IBM、INTEL、AMD等跨国巨头纷纷加大了对嵌入式软件的投入,并将业务重心逐渐转移到嵌入式解决方案上来,而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正在带来越来越丰厚的回报。
广泛应用刺激产业发展
现在的嵌入式系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形式多样的数字化设备正努力把In鄄ternet连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也就是说中国数字化设备的潜在消费者数量将以亿为单位
。在3G时代,手持移动终端设备、数字电视、信息家电、网络电话、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都将是嵌入式软件的重点应用领域。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家用电子产品消费市场,手机、彩电、VCD等产量和拥有量都居世界第一,这为嵌入式软件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产业环境。移动通信行业是嵌入式软件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手机用嵌入式软件几乎占到整个嵌入式软件应用规模的60%。根据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截至2006年1月,我国移动电话用户已经达到3.99亿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30.3部/百人,但这一数字还远未饱和,预计未来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还会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这将极大地刺激嵌入式软件的发展和产业化的进程。
人才短缺阻碍可持续发展
虽然嵌入式被誉为中国软件业的希望,肩负着重塑中国软件产业格局和地位的历史使命,但目前,嵌入式软件的发展还存在着几大突出问题,如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薄弱、产业链不完善、复合型人才短缺等。其中,人才短缺大大增加了嵌入式软件生产企业的成本,因此直接关系到未来嵌入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目前,我国嵌入式软件复合型人才基数小、队伍不稳定、缺口较大,且资质良莠不齐,开发人员来自不同专业背景,例如自动控制、电子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工程等。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相关的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不完善。
据了解,目前国内开设嵌入式软件专业的高校仅有寥寥数家,社会培训机构目前有能力做嵌入式教学的也很少,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人才认定标准和相应的等级考核制度。权威部门统计,我国目前嵌入式软件人才的缺口每年为15万人左右,未来随着“三网融合”不断提速,3G网络全面铺开,这一数字还将成倍增长,很难想象,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嵌入式软件产业未来将面临怎样的危机。
人才缺口催生认证标准
人才的巨大缺口导致嵌入式软件工程师成为目前市场最热门的职业之一,很多求职者都希望能够在这一领域大展身手。但由于入门门槛较高,不仅要懂较底层软件(例如操作系统级、驱动程序级软件),对软件专业水平要求也较高(嵌入式系统对软件设计的时间和空间效率要求较高),而且必须懂得硬件的工作原理,所以非专业IT人员要想切入这一领域,必须经过非常专业的职业培训和行业熏陶,同时做好随时充电的准备。
面对这一情况,一些具有敏锐市场洞察力的培训机构走在了学历教育的前面。目前,国内第一家专门针对3G和“三网融合”进行嵌入式软件工程师培养的人才认证体系已经出炉,IC-MSP(英泰移动通信软件工程师)专门设立嵌入式软件开发方向和相关课程,并且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信息产业部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英泰移动通信学院(IMTI)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和认证,是目前我国嵌入式领域最权威的人才认证体系,为建设我国相关人才的测评标准和考试体系做出积极努力和探索。
随着人才瓶颈的打破,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随时随地接入Internet的新时代会随之到来。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