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行业信息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教育城域网建设、校园信息化,以及信息化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中,教育城域网从高校向中小学等其它教育单位推进,已建设成覆盖全市的服务应用网络,形成一网五环的格局。
“十一五”期间,上海市将遵循“以人为本、数据为先、标准统一、应用至上、安全可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十一五”期间,上海市教育系统信息化规划如下:
总体发展目标
以上海教育城域网为基础,建立本市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和数据体系,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加快资源、协作、管理等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从学校向全社会辐射,最终建立起数据体系完备、标准统一规范、系统安全可靠,与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体现世界先进的教育信息化理念,服务全市教育需求,并达到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主要建设任务
建立上海市教育信息化评估机制;进一步保障网络服务的可用性和安全性;建立上海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与数据体系;加强信息环境建设,进一步推动学校信息系统发展;建设教学与科研协作平台等公共服务系统;大力加强社区教育服务系统的开发;深化教育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等。
十大重点工程
结合总体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上海市将在“十一五”期间开展十大重点工程,以推进其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快速发展。
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
旨在研制上海市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上海教育信息化评估指南和相应政策。2007年,根据上海市高校信息化评估和其它各级各类学校的试评估结果,完善上海市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制定配套的评估指南和政策,以3至5年为单位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信息化评估。
2009年前,按照已完善的分类信息化评估体系,陆续对相应学校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估,并给出评估报告;2010年,通过评估结果,全面掌握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经综合分析研究,提交上海教育信息化评估分析报告,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下一轮上海市教育信息化规划。
高可用、高可管理的新一代教育城域网
进一步完善上海教育城域网,确保上海市教育单位全部接入CERNET。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和规章制度保证上海教育城域网达到高可用、高可管理水平,为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2007年,研制上海教育城域网基于IPv4/IPv6的全网网络管理工具,采取全市教育系统统一的网络运行、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一系列技术保障措施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管理细则,分别从市、区县、校等不同层面对安全状况进行监控,执行情况纳入评估、督导的指标,同时制定有关网络运行维护、经费使用等保障制度,保证网络健康发展。
2010年前,根据实施情况不断完善技术手段和各类保障制度,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将50%以上的学校校园网建成IPv6网络平台,开展基于IPv6的应用服务。
教育数据体系
制定统一的、相互衔接的上海教育信息数据体系,建设规范与标准,并建立完善的上海教育数据体系。
预计在2007年底前,制定出上海教育信息数据体系规范,定义数据标准,确定数据采集、加工、交换、使用等规范;形成上海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编制各项标准及其实施要求。结合“管理通”工程,收集整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基本数据和动态信息,并整合到相应信息管理平台系统中,以分别利用、按需发布为目标,逐步建立决策支持、为民服务、办学监督、应急指挥等数据库和信息管理平台系统,促进决策信息化。
2008年前,基本形成教育信息标准体系、标准扩展工作流程与制度,同时结合“资源通”工程和各高校、区县的资源建设,建立全市范围内的资源搜索引擎。
到2010年,按照数据体系要求,整合已有教育资源、采集应有数据,生成新的教育资源,建立上海教育IDC,并初步建立上海市教育信息化数据体系;通过网络,动态汇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资源。
信息化校园建设示范工程
以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为核心,制定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校园建设标准,并逐步推广、实施。
具体实施中,制定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校园建设标准,并选择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学校,建立“信息化示范学校工程”。探索应用IPv6、无线网络、网格等最新信息化手段,重新规范学校教育活动过程,实现学校资源最优配置,建立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全方位服务模式。到2008年底,各类公办学校应全部实现学校信息网络化管理。
2008年,正式发布信息化校园建设标准,力争2010年有80%以上的学校达到建设标准。
基于IPv6和虚拟现实技术的辅助教学实验平台
研制上海教育辅助教学实验平台,通过信息化工具,帮助和促进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
2008年前,研制辅助教学实验平台,包括:1)基于IPv6的高性能流媒体传输平台;2)基于视频传输、混合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实现平台;3)应用服务平台。其中,应用服务平台包括辅助教学、视频教学、数字展示和互动虚拟实验等子系统。互动虚拟实验子系统,结合视频组播技术和虚拟实验室技术,提供远程实验指导和教学服务。4)子系统创建学科虚拟实验室系统,面向全市各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开放。
力争在2008年有50%、2010年有90%的教师能够通过网络方式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系统建设成果,并共同建设应用服务内容。2010年,至少实现30个学科的虚拟实验室系统,能够面向全市各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开放。
科研协作平台
研制上海教育科研协作平台,通过信息化工具,帮助和促进教师、学生的科研工作。
2008年前,研制市级大型科研协作平台,包括科研协作子系统、自主学习知识管理子系统等,并与现有的高校网络图书馆、资源库、视频会议等公共服务应用系统整合,为用户提供一门式、个性化服务。具体内容包括:科技专家库、科技成果资源、科技项目协作、科技成果推广平台、图书情报资源共享网等。
预计在2008年有50%、2010年有80%的学校科研活动,能够通过网络方式协作展开;100%的中小学生能够通过科研协作平台进行探究式学习;到2010年,所有市级科研项目都能够在教科研协作平台上开设窗口、建立协作。
教科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构建上海市教科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立1个文献资源“共知、共建、共享”服务平台,2级保障体系,3个资源服务基地(高校、中职、基础教育)。共建若干数据库、建立大容量存储、管理系统。使读者获得全天候网络环境支持的文献资源服务。
2008年前,在现有高校网络图书馆基础上建立文献资源“共知、共建、共享”服务平台,服务从高校向中职和基础教育延伸,服务于各级各类学校。
2008年~2010年,建立2级保障体系,形成资源共享机制,持续完善服务系统内容。
到2009年,各级各类学校电子文献资源数据库分层服务面达到95%,教育行业教学与科研文献需求满足率达到70%以上。
“全民享有网络教育”信息服务网格
以全市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为基础,通过异构系统整合,运用网格技术构建面向学习型城市的上海教育信息服务网格,消除信息孤岛和知识孤岛,实现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的智能共享,为全社会提供教育服务。
2008年前,结合上海市社区信息苑和“社区通”建设成果,按需设计所需内容,开发上海教育信息服务网格系统。提供50门次的精品网络课程,使50%以上的家庭能够通过这个平台接受按需定制的网络培训,50%以上的幼儿和中小学生家庭能够利用网络接受家长学校指导。
2008年-2010年,形成资源共享机制,持续完善服务系统内容。
教育电子政务系统
结合信息公开和“管理通”建设,建设符合国家电子政务要求的上海市教育电子政务系统。
2007年,结合“管理通”工程的实施,整合各处室业务流程,开展网上办公。
到2010年,配合教育部和上海市相关电子政务工作,进一步深化教育电子政务。逐步完善以上海教育网站为核心的信息服务和公共电子政务系统,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加强互动交流,确保信息公开的准确、全面及快速可达。
提高学生、教师和干部的信息素养
制定学生、教师和干部的信息素养培养评测方案,形成新型的培训模式和运行机制,并结合“培训通”工程广泛推广,迅速提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信息素养。
具体实施中,于2007年前制定学生和教师信息素养培养评测方案,并开展试评测工作。制定相关文件,将评测结果纳入学生升学、教师业务考核和职称评审、干部晋升的要求中。
2008-2010年,逐步按照学生和教师信息素养评测标准,开展各级各类学生、教师与干部的信息素养评测工作,建设起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培养具有高信息素养的人才。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