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2:动设备多种多样,学生的需求也很多,满足这些应用的工作量很大,如何能降低重复工作量?
李京:这种跨平台的、支持异构设备的应用开发,我想通常最常见的办法是设置一个框架,就是能够有一个支持移动应用开发的框架来支撑其上的应用开发,不要超出这个框架。中科大目前在跨平台方面只做过一个尝试,就是我们用一个脚本语言,这个脚本语言相当于跨平台,基于这个脚本语言的应用放在任何一部手机上都可以支持。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其他应用也要花很多时间去调试,比如说iPad和iPhone5不一样,安卓有不同版本,所以网络中心给学生购买了各式各样的设备。
Q3:高校移动应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移动应用建设成本越来越高,如何才能保证应用成本的高性价比?
李京:从可持续发展来讲,我们做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过程都差不多。但是移动应用有其特点,我们当初考虑要发动学生来做,其实也跟这些特点有关系。当初最早的时候一些企业和电信等都有移动应用解决方案。我们考虑到移动应用如果一开始框架选错了,那以后要改就很难,种种考虑所以当时就没有同意找企业合作伙伴。后来正好有个契机,学校和网络信息中心筹了一笔钱成立了一个学生创新实践中心。我想可以干点事,移动应用这件事如果是几个部门结合在一起,应该有不错的效果,所以我当时就提出来,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可以吸引学生来参与,学生的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那时候他们要做一个欧洲足球比赛的应用,我说来得及吗?结果他们用了一个晚上就做出来了。
但从另外一方面讲,也不能仅靠学生来做应用,移动平台既要满足学生的乐趣需求,主流的应用也要让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部门满意,因此需要有组织开发。经过我们对移动应用开发技术的了解,接下来我们要选择一个基础框架,如果这个框架实现好了,以后的应用就可以请外面的公司来开发。总之,未来应该有一个基础的框架来支撑学校的绝大部分应用开发,这样对控制成本、应用的可维护性、平台的运行都会有很大好处。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