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蚌埠市教育局发布的一则文件通知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在这则文件中,蚌埠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有了首席信息官。随着这份文件的公示,包括高新实验学校校长郑桂元在内的50名中小学校长有了新称谓。
校园CIO来了! 蚌埠二实小教育集团智慧课堂公开课。随着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和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多样化。以信息技术和网络为基础,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正在兴起,一种以新思维系统思考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正在兴起。前不久,蚌埠市50名中小学校长“变身”教育领域的首席信息官(缩写为CIO)。在蚌埠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首席信息官并不是一个虚拟的荣誉,而是显然有着更为深远的实际意义。关注孩子教育的家长们不禁要问,首席信息官究竟是啥意思?这些信息官又将在智慧教育领域发挥怎样的作用?
4月17日下午,在安徽省蚌埠高新实验学校的一间教室内,校长郑桂元点开“班班通”教学系统,一至九年级所有学科的电子教材立即整齐呈现。当电子笔头轻触屏幕,他所教授的三年级数学内容立即投射在学生眼前。
“从教24年,以前天天和粉笔打交道,现在基本用不着粉笔了。”郑桂元感慨。在蚌埠六中,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借助信息化手段,让孩子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传统的讲堂真正变为了学堂。该校的首席信息官、校长芮立斌谈起信息化感受颇深。“老师将微课发在网上,留下预习作业,孩子们回家在线完成后提交,老师在后台可以时时了解到全班甚至每一个孩子的预习情况,上课时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像郑桂元和芮立斌一样“变身”首席信息官的,共有全市三县六区的50名中小学校长,他们将成为统筹所在学校教育信息化规划和发展的战略布局者、学科融合的推动者和数字资源挖掘者。郑桂元认为,新的身份赋予了校长职能新的内涵,要更加自觉地把学校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亲自抓、带头用。
“关键是要看到未来的发展方向。”芮立斌说,学校还要继续努力创造条件,搭建各种平台,开展信息化的特色活动,如引进数字化实验、创客空间实验、教育机器人及无人机项目等,让学校充满数字化气息,充分引领师生尽快融入信息化时代。
首席信息官,名字是“官”,职责却在“管”与“服”。 早在2016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在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建立由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的制度,全面统筹本单位信息化的规划与发展。加强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确保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工作得到落实。”顺应中央提出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及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思路,智慧教育工程由此提出。
作为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国家层面“十三五”规划的“校园CIO”究竟需要做什么?
蚌埠市教育局电教馆馆长张从军介绍,“校园CIO”旨在通过信息技术解决生源、师资、合作、教学效率等存在于学校中的问题。在介绍其具体应用场景时,张从军举了一个例子:在一天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凭借硬件的支持利用校园IT系统记录学生所有学习和活动的动态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评估。他认为,在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场景下,凭借校园记录的大数据信息,可以准确评估孩子的学习情况,甚至不再需要考试,包括孩子的德、智等多方面都能被全面、精准评估和预测。
该市教育局总督学王光辉说,“在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硬件投入的基础上,蚌埠教育信息化发展已进入深化应用阶段,需要创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支撑机制。首批教育信息化首席信息官的评选,更加注重发挥校长在学校信息化应用中的统领作用、示范作用、研究作用;推动校长带头投入到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融合实践中,为本校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进行方案设计,引领教育新生态。”
近年来,蚌埠市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累计投入6亿元,优化了学校信息化环境,同时以“信息技术应用人人会”培训、“千节优秀微课课例”建设、“百家网络教研示范学校”创建、基于微课的“智慧课堂”示范、“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使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等六大项目为载体,推动信息技术的高效运用。
教育的智慧嬗变。 没有黑板、没有粉笔,老师手拿着小型平板电脑,学生分成小组围坐在课桌旁讨论教室前方大屏幕上的测试题,并将答案写在统一发放的平板电脑上,在线提交给老师。此前,第三届“全国智慧课堂观摩研讨会”在蚌埠二中召开,由名师执教的智慧课堂演示公开课,让来自全国教育系统的1000余名教育工作者耳目一新。
这样的智慧课堂,正是蚌埠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所谓“智慧课堂”,是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智能、高效的课堂。其实质,是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网、端”平台运用,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多元化,创设有利于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通过智慧高效的教与学,促进全体学生实现符合个性化成长规律的智慧发展。
蚌埠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杨橙认为,智慧课堂让学生变身为课堂的主角,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实现课堂教学形式与内容的深刻变革,是在“互联网+”时代构建智慧教育的有益尝试。
此外,信息化为教育带来的变化远不止于此。集团化办学之后,原来的二实小升级为二实小教育集团。兴奋之余,随着新校区的不断投入使用,学校教师由80人急速扩张至近300人。新进教师大多刚走出校园,不仅缺乏教学经验、也缺乏对学校的归属和认同感,加上各校区之间地域、生源的差异,师资瓶颈带来的矛盾和问题一触即发。面对困惑,二实小教育集团决定以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口,以学校网站为平台,克服工作障碍,创造性开展多种教研方式。随着“蝴蝶”、“天眼”等基于网络平台教学研究的4大工程推进,年轻教师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天然优势快速凸显,年轻教师在各项活动中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而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已经转变为“传统+网络”、“线上+线下”结合,并在校本课程上形成了“教师+学生+家长”的新型教研模式。
看到校园里老师们的变化,杨橙感慨良多:“互联网+”已经不可逆转地影响到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它对教育行业的影响不亚于工业革命对人类的影响。如果说以往的电化教育、PPT课件等是在工具和技术层面上改变教育,当今的“翻转课堂”、“智慧课堂”已经开始从教学模式上对教育进行变革,而包括网络教研在内的基于“互联网+”教育的新模式必将在未来开启教育结构性变革之门。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主动拥抱新理念、新技术,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不被淘汰。
有瓶颈亦有无限可能。 张从军用手机变化的例子印证着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转的观点。“蚌埠教育的信息化经历了四个阶段,从班班通全覆盖到在线课堂、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再到智慧校园。”他坦陈,“智慧”二字代表了未来的愿景,甚至可以理解为教育的信息化、智慧化,是智慧城市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领域,让大数据发挥作用,让信息化全面植入人心显然并不容易。“首席信息官既是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同时又是教育信息化建设深入的新起点。”从这一角度出发,张从军毫不讳言地表示,设立的初衷,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打破信息化硬件设施完善之后,部分老师不理解、不适应因素的影响。“信息化教育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必须是人,硬件设施完善之后,如何真正用好是关键。”王光辉说。
“烧钱”是摆在面前的首要难题。此外,更让不少教育界人士诟病的关键,是人的理念。既有来自家长的理解不足,也有来自行业内的认识不够。“教师的素质、领导的观念、家长的理解,哪一条都可能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一位业内人士坦言,如果教师缺乏热情,被动接受,必然导致教学被技术固化,束缚教学思维的同时,带来无法弥补的遗憾。
然而,在信息化浪潮各种声音的翻涌之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育数码引擎已经轰鸣启动。
今年,根据《蚌埠市“十三五”智慧教育发展专项规划》精神,我市教育系统提出实施“智慧教育深化工程”,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从网络、终端、教室等基础设施到各类资源以及学习、教学、研究、管理、评价、家校沟通等活动的高度数字化、智能化,逐步实现以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无缝学习为特征的智慧学习,以及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智慧管理。在15所智慧教育试点学校的基础上,形成若干个有示范引领、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教育工程与应用模式,引导和带动更多学校积极参与智慧教育工程。这意味着,信息化将为蚌埠未来教育带来无限种可能。
“无论科技助力之下的未来教育如何改变,学校和教师的角色是不会改变的。”杨橙笃定地说,人永远是第一位的,学校教授的远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价值观、人品和方法。“人与人的交流信息技术是取代不了的。信息化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必然是学习的设计者、搜集信息的指导者和学习的伙伴。”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