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人一出生即伴随终生。“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为了让每一个孩子沐浴阳光,闻到花香,湖北省近年来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
基础教育“扶贫扶弱”,保基本、兜住底、促公平;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坚持以用立业,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等教育“扶特扶优”,突出内涵发展,防止盲目规模扩张。
改革实践,指向同一个方向:推动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让更多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城乡穿越,同上一堂课
信息化为教育公平插上翅膀
崇阳县第三小学,该校老师陈利平运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技术,娴熟地讲授语文课《渔歌子》。
该县有12个乡镇61所小学、69个教学点,多分布在农村山区。2014年,崇阳投入150万元,在县实验小学建6个主讲教室,在沙坪、石城、铜钟、路口、白霓5个乡镇选择师资缺乏、相对偏僻的22个教学点建听课教室。县里10位优秀的音乐、美术、英语老师在实验小学主讲教室授课,借助互联网,将“空中课堂”传递到其他听课教室。“联校网教”给农村学校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石城镇杨林小学二年级学生卢佳慧,以前不爱绘画,专业老师生动活泼的“优课”让她从此爱上了画画,主动要求妈妈配齐绘画工具,还推荐妈妈到学校听了一堂美术网课。
崇阳只是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让城乡孩子同上一堂课,上好一堂课。作为全国唯一教育信息化试点省份,3年来,全省93%的中小学实现宽带网络接入,87%的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其中,武汉、宜昌等地学校已全面实现宽带网络全接入、教室多媒体设备全覆盖。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正得到广泛应用。湖北的试点经验也经教育部向全国推广。
——投入不能少。
从2014年开始,省财政每年安排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省政府要求将教育信息化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明确新增公用经费主要用于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宜昌、襄阳、孝感等地明确规定中小学公用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化的比例不低于10%;近3年来,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近50亿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发展。
——推进不能弱。
政府是责任主体,教育、发改、财政、经信、人社等部门明确分工、合力推进。作为重点改革事项,教育信息化被省委改革办加强督办,襄阳、黄石等地将其列为政府十件实事,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创新不能减。
在全国率先依托高校建立“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服务”两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为省内各区域、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科研、咨询、培训等服务。
过去,老师教学靠“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如今,备课有互联网、资源云平台,上课有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后有“教师空间”。信息化设施的支撑,让师生们尝到了甜头。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老师们教得更生动、形象、直观。
目前,全省90%中小学教师38.9万人参与、晒课21.3万节。2016年,部级“优课”数居全国前列,“优课”活动学科专家团队工作室居全国第一位。所有的湖北名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研员在各级平台开设个人工作室,带动更多老师加入信息化教学模式探索。
电子书包、翻转课堂、微课导学、创客教育……农村孩子“足不出校”享受城里优秀教师的同步授课,共享空中课堂。
“缺什么,补什么”
全面改薄为薄弱学校“强筋壮骨”
天上下着雨,学生们打了饭就飞快跑到屋檐下,老师们则端着碗往办公室跑。
蕲春县檀林中学校长田野至今还记得多年前的情景。
2014年之前,这所学生规模达700人的住读学校,只有伙房没有食堂,师生都得露天就餐,是一所典型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
3年前,蕲春县启动“全面改薄”,檀林中学被纳入首批“改薄”名单。不到一年,学生宿舍和食堂工程完工。800平方米的新食堂,窗明几净;带澡堂的学生宿舍,房间都铺了地砖。紧接着,教学楼也完成装修,每个教室都安装了信息化设备,图书室和艺术室一应俱全。
3年来,这个农业县“改薄”投入总资金超过3.4亿元!
中央资金和政策支持,省政府加强统筹,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和建设管理,湖北省坚持“有薄必改”,全面推进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
聚焦薄弱地区、薄弱学校、薄弱环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要求,以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等四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参西”地区和重点革命老区县(市)为主,兼顾省内其他县(市、区) ;以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为主,兼顾其他地区薄弱学校。
省政府加大资金统筹力度,以中央专项资金支持四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一类革命老区、“参西”地区共48个县(市、区);安排省级专项资金同步推进其他县(市、区)的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用5年时间,全省投入238亿元,改造教室、实验室、功能室、宿舍、食堂、厕所等校舍1211.36万平方米,购置教学仪器、生活设施设备52亿元。
一切为了实现美好的梦想——让孩子在明亮的教室里愉快学习,在宽阔的操场上尽情奔跑,在整洁的校园里快乐成长。
老师好,学生才会真的好
“黄金十条”为乡村教师加油
最好的建筑在学校,最美的风景是校园。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
补齐硬件只是开始,教育均衡的核心是促进教育质量的共同提升。提升教育质量,师资力量是关键。
湖北省在全国率先制定《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创新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体制机制,乡村教师“黄金十条”得到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教育部的认可。
2016年起,除对新机制教师实行“空岗补齐”之外,各地还根据教师编制及教学需要等情况自行申报招聘计划,参加全省统一笔试,补充农村学校教师,今年全省共补充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6000余人。
5年来,农村教师短缺的问题得到较大缓解,改变了农村学校“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的现象。据统计,近4年全省累计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补充英语教师5000多人,音乐、体育、美术及信息技术教师5000多人,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紧缺学科对专业教师的需求。
依靠改革的力量,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获得优化。
目前,湖北省有102个县(市、区)通过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90个县(市、区)通过国家验收认定,数量居全国第六、中部第一。在实现县域内基本办学条件和教师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进展,在缓解大班额和规范学生就近入学上取得明显成效。
链接
“数”说教育这五年
截至今年4月,湖北全省共落实中央、省、地方资金184.35亿元,占五年总规划投入的77.3%;校舍建设类项目开工893.59万平方米,占五年规划的77.37%;竣工806.46万平方米,占五年规划的69.82%;完成教学、生活设施设备采购金额31.5亿元,占五年规划的60.45%。
全省11005所中小学校(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为93%;12.8万间普通教室中多媒体教室占87%。其中,武汉、宜昌等地的学校,已全面实现宽带网络全接入、教室多媒体设备全覆盖。
24万名(占总数的60%)中小学教师,使用“网络学习空间”探索网络条件下的新型教学与教研模式。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