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数据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和数字政府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上海市推进“一网通办”改革和数字政府建设的深化,深化全生命周期数据治理,推动数据上链。上海教育推动构建一个全面、高效、互联互通的数字教育环境,着重于利用先进的数据管理和分析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优化配置,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教育公共服务。通过教育数据共享,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以及支持个性化和终身学习。通过数据共享以加强区域教育合作,推动长三角地区教育一体化,以数据驱动的方式推进教育创新和发展。图1为2024年上海教育公共数据共享架构。
图1 2024年上海教育公共数据共享架构
公共数据共享,面临一系列重要挑战。一是数据安全,校内外应用场景基于“一网通办”城市码、教育专题库“一生一档”等能力产生数据,各区校都有数据属地返还需求,落地数据难以确保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需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二是隐私保护,确保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采用数据最小化和匿名化处理技术,在收集、处理和共享个人数据时确保隐私安全;三是技术整合,缺少细分业务场景的数据标准,普遍存在“一场景、一系统、一数标”状况,需解决不同系统和平台之间的兼容性问题,确保数据可以顺畅地在各系统间流通。
实施举措与成效
上海教育加强组织领导,组建工作专班,开展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注重业务流程再造和“跨区域、跨系统、跨层级”数字化一网协同,依托政务服务平台能力和公共数据共享,形成“一标准、一屏观、一体化”的数字政府运行新形态。
一是数据治理与安全。基于上海市大数据资源平台开展教育数据治理,通过一体化融合方式实现国家、跨省市、上海市及各区校相关公共数据资源与上海教育公共数据资源一体化治理和共享应用,打破业务数据孤岛,以“学生、教师、学校”用户维度开展数据归集与治理。依托市级数据安全能力,在政务数据湖中开展数据治理,在政务专网上交换数据,建立健全公共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体系,注重数据脱敏体制建设,施行数据分级分类,确保数据安全,完善个人隐私保护。
二是教育专题库建设。打破业务壁垒,以学生、教师发展和应用场景的数据需求为导向,条块结合,确认“一数一源”,归集治理学生全教育生命周期数据和教职工、教育机构数据。对应公共数据中上海市自然人主题库、法人主题库、空间地理主题库和教育专题库,归集上海全学段学生数据、教职工数据、学校或教育机构数据,数据总量6.5亿条,数据平均增量为1766万条/月,经过清洗、校对、对比后的数据源数据共10.2亿条。
结合业务制定教育基础信息、学生学籍资助就业、学生活动等6类数据地方标准,推动数据标准化建设;以业务为抓手,归集各高校、中职校、区教育局的学生、教师、学校机构数据,并返还数据服务,实现互利互通;以学生为维度,服务学生发展,治理成为具有“公信力”与“权威性”的“一生一档”数据,挖掘数据价值,形成数据资源;以应用为导向,提供基础数据、“高校毕业生就业出国”“学生资助残疾信息”“教师资格证”等8个定制化数据、数据共享等服务。为上海市“一网通办”、公共数据治理和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服务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服务上海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是特色应用场景拓展。运用市级“一网通办”工具箱中“城市码”“电子证照”“随申办”“市民主页”等能力,围绕上海教育公共服务场景需求,以教育主题库数据为基础,创建“一生一档、市教委一码一页、一证一图”数字化转型应用的品牌。不断推进“随申码·学生”在勤工助学、实习实训、毕业生求职应聘等场景应用的身份认证与信用认证能力,建设“随申办学生专属区”以实现“一网通办”进校园,应用“中职电子学生证”“高校学生成绩证明”等电子证照推动传统业务流程再造,构建数字化教育资源时空地图,不断丰富数据应用场景。
四是数据驱动的民生服务。通过数据共享,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提升管理服务效能。数据赋能实现“毕业生落户一件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免申即享、义务教育入学报名、教师资格认证考试报名、残保金申请等各项业务流程再造。
2023年,上海市全面推进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资助“免申即享”,通过将市教委、市民政局、市残联的数据进行联合治理,精准匹配符合资助条件的上海市低保、特困、低收入、残疾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推送资助至符合条件的学生家长,实现政策和资助精准找人,使学生有尊严地享受关爱。学生家长只需要实名制登录“一网通办”,核对信息无误后,在线电子签名确认申请意愿,线上即可完成资助申请,实现学生资助全程网上办理,免去了相关证明材料盖章和提交,推动学生资助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的转变,“资助无感、服务有感”,实现从“人找政策”到“免申即享”政府主动服务的转变。
未来规划与思考
下阶段,对标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要求,以数据为核心,以应用服务为导向,将公共数据共享应用与上海教育“一网通办”公共服务工作再深化、再丰富、再探索。优化教育公共数据的分级分类,落地上链数据的应用场景,探索“数据要素X”在教育领域“乘数效应”,以构建“全程在链、全链可溯、全域可信”的数据管理模式为长期目标,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免申即享计划,以及拓展城市码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一是完善教育公共数据的分级分类。根据数据安全“三法三条例”要求,修订《上海教育数据分级分类规范》,为上海市各级各类教育单位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采集和使用的各类非涉密数据资源,提供数据分类分级提供指南,为制定教育数据安全策略提供分级基础。在实施分类分级时,需要采取科学的数据分类分级落地方法,制定与自身业务相匹配的内部分类分级标准,以数据资产为安全防护核心,将多源异构的数据资产划分为多个等级,并根据数据价值制定细粒度、差异化的防护策略,从而实现对数据资产的全方位安全防护。
二是开展“区块链+数据治理”上链数据应用场景建设试点。试点开展数据资产盘点,应用公共数据上链工作成果,厘清相关业务、系统、数据间的关联对应关系,试点探索运用可视化工具展示上链数据资源“一张图”,形成上链数据资产“一张表”。深化教育专题库建设,探索应用政务链、城市链,在学分银行学习者分布式学习账本、部分学生证书证照、学生五育社会实践活动记录、毕业生求职简历与用人单位招聘岗位等场景实现跨多个委办局公共数据互信。
三是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跨省资助免申即享。充分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加强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公共数据共享应用,实现数据更精准,制定长三角业务数据标准规范,融合治理部委和省市数据,形成长三角“一生一档”;服务更精细,拓展免申即享服务的学段。通过高效长三角一体化协作,探索建设具备业务数据共享、统一数据标准、信用互认协议、开放访问政策、标准化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持续评估和反馈、共同运营保障支持等能力的一网协同平台。
四是拓展城市码应用服务。在“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上海市闵行区试点成效的基础上,拓展“随申码”在上海市高校、中职学校、文博场馆、体育场馆等场所的应用。进一步推动“一网通办”进校园,不断丰富数据应用场景。同时应用“电子证照”和“离线码”能力,在应用场景中可以“校内用证、校外刷码”。试点校外教育和校内教育相融通的“图码”资源地图,积极拓展“城市码”在智慧校园场景中的应用,试点在校园开放日、云看校、选修课程报名、跨学科综合学习空间、开放式图书馆、创新实验室、智慧体育场馆设施等学习场景中应用“一人一码”“一物一码”和“场所码”,支持学生自主探究和项目化学习,创新场地管理、物品管理、教务管理和家校互动等智慧校园管理模式。图2为城市码应用流程管理示意。
图2 城市码应用流程管理示意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2025年1月刊
作者:周谷、李奎(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
责编:陈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