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科学智慧的信息化环境,推动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
教育信息化要把握三个关键
——专访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主任施建国
2012年12月底,浙江省教育计算机网骨干网暨教育网络电视开通仪式在浙江省教育厅举行。这时候,浙江宁波镇海市立人中学初一(七)班学生正在上一堂特殊的语文课。远在温州二中的林老师通过远程网络为他们讲课。学生们不仅可以清晰地听到看到林老师,还能跟林老师请教问题、进行互动。
与此同时,参会人员在主会场和各地的分会场同时观摩温州、宁波镇海两地的同步课堂。承载这一应用的就是新建成的浙江省、市、县、校高速互联的信息网络。
“浙江省教育计算机网是我省‘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可实现以高速专网形式连通省到各区市,为‘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提供了基础网络环境。”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主任施建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施建国认为,教育信息化工作有五个维度:基础设施、数字资源、关键应用、教师能力和政策法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应当注重典型的示范性。从形成到应用,从应用走向融合,从融合走向创新需要采取‘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推进策略。而在试点的时候,当前还是需要突出四个点:搞试点、有特点、现亮点和破难点,核心问题还是怎样体现关键应用。”
信息化素养的提升是未来之重
《中国教育网络》:不久前,浙江省教育计算机骨干网建成,目前,浙江省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如何?2013年的建设重点是什么?
施建国:目前浙江省教育计算骨干网已经开通。省核心节点到11个市区汇聚节点,目前的带宽是1G。接下来的任务是完成区市到县 (市、区)和学校的宽带专网联通,并根据流量逐步提高专网带宽,融入中国教科网,努力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空间人人通”的目标。
2013年全省教育技术系统将重点组织实施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全面建成省、市、县、校高速互连的浙江省教育计算机网,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的目标;初步建成面向全省的教育视频网络体系;开发300门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程,启动建设100个特级教师工作室和10个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基地学校,建设浙江省中小学学科网络教研平台。
2013年的具体目标是,要多层次推进教育技术装备,为义务教育阶段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教学点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更新和配备班级多媒体;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配备100万册学习工具书,建设和改造3000个科学实验室、音乐教师和美术教室等。
《中国教育网络》:浙江省骨干网为“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提供了基础网络环境。在资源的建设方面,浙江省目前有什么行动?未来的规划是什么?
施建国:在优质资源建设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推进融合创新。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要求我们依托信息技术重构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教学的新模式和全面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教学的融合,支撑教育创新。
在资源建设中,现在浙江教育网上已经有了覆盖全学科的教学资源,我们开设了特别教师工作室,开辟了普通高中网络选修课等资源建设。
“学习空间人人通”是网络与资源融合的一个重点,实际上归根结底是要打造一个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各级各地的学校要根据自己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营造一些个性化的、有特色的应用。这件事情任重道远。
在2013年的工作思路中,我们要把“学习空间人人通”落实到三个层面的学校里,首先是发达地区的学校,其次是试点学校,第三个就是职业技术学校。目前来看,在去年的工作中,有很大进展。比如,浙江东阳市在试点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有500名教师,2000多名学生开通了网络空间,依托公共服务平台开设了同步课堂和开展网络教研活动。
在“优质资源班班通”这项工作的推进中,浙江省也非常有力度,到2012年年底,浙江省已经全面把这个概念普及到了中小学的班级中。每一个班级里都有完整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然后通过浙江资源网以及职业教育资源网来实现班级、教师、学生与资源的连通。
《中国教育网络》:您觉得在“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中,存在的挑战是什么?如何解决?
施建国:首先是新技术的挑战,各种技术创新不断出现,不勤奋学习,就跟不上技术和时代的发展。 第二个挑战,仍然是信息化意识的挑战。整个教育系统对信息化的认识和应用水平,相对于商业社会来说还是非常落后的。平时我们所处的环境几乎都在信息化,金融、医疗、甚至包括餐饮点菜都用iPad,背后是行业信息化水平和意识的支撑。第三,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升严重滞后。
这些挑战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逾越的,关键还在于加强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建设,一是要提高教育管理部门和校长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二是要结合各地、各部门的实际,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实施;三是要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应用,深化融合,依托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四是要加大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绩效评价。同时,还要注重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此外,要加强教育技术系统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素养,让他们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