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进行大规模数字化转型时,将人员与技术投入置于同等优先地位,往往能取得更显著的成功。
衡量大规模数字化转型项目的成功标准,往往聚焦在技术实施层面——如时间表、预算控制、数据完整性和用户采纳率。这些都是关键的成功要素,但并非全部。这些宏大工程中的人文因素常常被成功标准所忽视。
高校对大规模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需求日益增长。无论是周期性的、可预见的需求,如企业资源规划(ERP)的过渡;还是突发的、独特的需求,如人工智能(AI)解决方案的开发,将人文因素定位为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成功要素,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战略要务。通过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高校能够在实现学校目标的同时,培育一种重视协作性和包容性、关注个体福祉的健康文化生态。
在EDUCAUSE年会的一场小组讨论中,来自高校和企业的代表深入探讨了如何以人为本推动大规模数字化转型,强调了转型过程中加强沟通和支持的必要性。
加强人文关怀
人才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大规模数字化转型项目中,员工可能会为学习新系统或相关流程的能力感到焦虑,还可能面临时间管理、平衡工作与生活、适应转型节奏等其他挑战。团队成员的福祉会深刻影响团队凝聚力、生产力和项目长期成效。
数字化转型的领导者肩负着推进学校战略的重任;而具有共情力的领导者,更需关注员工的人文需求。领导者应该分析工作量并妥善安排工作,畅通反馈渠道并及时回应关切,提供专业培训并完善支持体系来促进员工福祉,以便在学校内部打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氛围,为学校数字化转型提供更有效的人力支持。
加强沟通和支持
数字化转型会影响校园的每一位成员,有效沟通和项目透明度至关重要。IT部门与职能部门加强协作有助于向学校全体成员传达: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一个IT项目,而是具有共同影响和效益的集体行动。
在高校数字化转型实践中,沟通往往过于仓促,而人们需要时间来理解和适应变化。投入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制定完善的沟通计划,并传达清晰、有针对性的信息,可以带来显著收益。在任何变革管理流程中,尽早让学校领导和利益相关方参与,有助于预判风险、解决意外障碍,并为转型项目争取更多支持。
一种有效策略是尽早启动沟通机制。例如,某高校推出一项名为“政策星期二”的每周电子邮件系列,主动分享将在新ERP系统上线时实施的政策或流程变更。在邮件中,项目组还明确强调,新系统并非为了变化而变化,而是力求提高效率、优化流程并确保合规性来促进学校发展。
另一种有效策略是创建具有代表性的校园利益相关者小组。小组应在数字化转型实施前就及早成立,成员涵盖在学术和行政部门担任重要职务的人员。小组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尽早分享信息,方便利益相关者了解项目并参与决策。小组成员应充分调研本部门的需求,将问题汇总并带到组内讨论。在数字化转型实施后,小组也应保持活跃,验证转型效果并收集反馈,提出改进措施。
以人为本推进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项目不应仅被视为技术工程,更应成为凝聚共识的契机。通过这种双重定位,既能大幅提升技术能力,又能构建更具凝聚力的校园共同体。打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氛围,有助于为个人和团队创造支持性环境,提升人才留任率。这种人文与技术并重的数字化转型模式,可以打造更具韧性的学校,带来更好的转型成果。
来源:EDUCAUSE
编译: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