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开始着手研究6G。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当下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迭代,这也将加速6G的技术更新进程,至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们会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6G到底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又将为人类带来哪些颠覆性的影响。
两会期间,各大媒体刚刚发出5G将于2020年实现商业化的喜讯,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布了更令人惊叹的消息:中国已经着手研究6G(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
速度快、低时延、低功耗,相较于如今普遍使用的4G、3G技术,5G技术已经被视作颠覆性变革,然而,工信部透露的6G研究布局,将更为先进的通信技术推到了人们的视野里。
为什么要研究6G?
南京邮电大学校长杨震此前在采访中曾向《中国科学报》介绍称,“一代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很快,中国在这个领域发展是比较快的。”
互联互通是通信技术的关键所在,而中国从3G开始介入国际标准,并在今年6月即将发布的5G国际标准中,做出重要贡献。然而,移动通信技术如同其他的基础设施一般,在不断发展进步,不同代际的更迭不仅关系着相关企业的市场布局、用户获得的产品体验,更可能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
“这是信息基础设施,相应的标准不光有经济利益,还代表了国家安全,因此所有国家都很重视。”杨震解释道。
因而,即便从当下用户的使用体验来看,或许部分人认为4G已经够用,5G已经很先进,但从国家安全和国际话语权层面来看,研究更先进的通信技术实属必然。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杨震指出,对于通信技术“需求是无止境的”。“原来3G的时候可以上网,但是很慢,看视频基本不行,4G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如果大家有更高的要求,比如看高清、4K或者虚拟现实,4G还是不够。”杨震说,“所以做4G的时候,人们就开始研究5G了。”
他指出,伴随着5G技术的逐步成熟和即将商业化应用,人们又要开始研究6G,不断提高的需求也在推动创新创造不断前进,形成相辅相成的推进关系。而中国所具有的庞大的用户体量,事实上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6G什么样?
经过多年的研究、试验,如今5G所能实现的突破已经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速度更快、功耗更低、时延更低,有专家指出,5G所具备的优势,为物联网走向现实提供了基础条件。
苗圩被问到为什么要研究6G时解释称,随着移动通信使用领域的扩大,除了解决人和人之间的无线通信、无线上网的问题之外,还要解决物和物之间、物和人之间的这种联系,也就是物联网。
但杨震却认为5G已经为物联网的实现提供可能。那么6G要解决什么问题,相较于5G又将有什么优势?对这个问题,采访中,相关专家坦言“还不清楚”。
“6G是不是更不需要大塔了?”“6G会不会是意念通信?”面对或严肃或玩笑的问题,中国通信业观察家、飞象网CEO项立刚直言,“不知道6G会是什么样。”他告诉记者,在5G的研究过程中,有很长一段时间,各方只是表达了自己的愿景,以及汇总相应可实现的技术。之后,将愿景与技术综合在一起,形成5G速度比4G至少快10倍,以及低功耗、为万物互联做准备等信息。至此,5G具体是什么样,才最终清晰浮出水面。
相应地,苗圩所说的6G,目前只是在初步探索阶段,仍需要各方汇总愿景,也就是期望6G解决什么现实问题,以及现有技术可以做到什么水平等信息,最终形成6G完整的技术图景。
“目前,各相关企业、研究机构都会把自己的想法提出来,但能不能落实到6G还不知道。”项立刚说,6G不仅是速度的提升或仅仅满足传输功能,“到了6G,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通信了。所以要有更多领域的人加入,把更多的技术整合起来”。
未来可期
虽然不知道6G会实现什么样的突破,但项立刚对6G也有自己的一些期许。即便那些期许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
他从人类的信息革命历程分析认为,信息技术发展至今,基本已经解决了人与人的信息传输问题。而未来以5G技术为基础的物联网,将会使传输成为社会服务的底层技术,实现万物互联,解决人与物的信息传输问题。
然而,到了6G的时代,项立刚认为人类有可能会在技术层面突破频谱的通信技术限制。他指出,当下的频谱资源存在低频段分布广但带宽窄,高频段带宽宽但覆盖面小、质量差等问题。
同时,他指出当下的信息传输,主要依靠承载信息的光电子,速度不够快、效率不够高。同时,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由于信息发送端和接收端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等,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出现很大程度的损耗。
项立刚认为,6G应当在上述方面有所突破,与此同时,还有望实现智能互联。在他看来,智能互联包含四个层面的内涵:移动互联、智能感应、大数据和智能学习。在此基础上,一方面,人们对6G具有让通信技术更快、更具效率的朴素期待;另一方面,他也认为,6G有可能会使人的世界观以及对世界的改造产生影响。
只不过,当下“6G的愿景比较不明确”。但专家也指出,当下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迭代,这也将加速6G的技术更新进程,至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们会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6G到底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又将为人类带来哪些颠覆性的影响。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