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如何建设数字校园已是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热门课题。但数字校园的建设由于投入大、周期长、牵涉广、项目多、协调难,因此系统风险大、效果难以把握。如何有效地降低系统风险、发挥系统聚合效益? 20世纪20 年代生物学家贝塔朗菲等人创立的一般系统论认为:从整体性、关联性、时序性、等级结构性和动态平衡性等多维度分析,建立适当的系统模型,是对认识与把握复杂系统的一条理性之路。各校的数字校园规划尽管在形式与内容上有很多差异,但仍是在试图建立一种具有浓郁校情特色的系统模型。本文探讨了长沙学院在信息化进程中建立的系统模型。
现状分析
长沙学院于2002年底初建校园网,经过6年多的努力,校园网和信息化工作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全校累计投入经费约1300万元,其中网络布线300万、网络设备400万、各类应用系统和服务器400万、校园一卡通200万。与此同时,信息化建设中也存在混乱无序的现象,如没有信息标准和规范、数据孤岛问题突出、公共信息资源匮乏、网络教学资源稀少、弱电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安全体系未建立、信息人才队伍不稳定等。
酝酿过程
由于学校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教学、科研和管理诸方面都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校领导层于2008年4月提出了“启动数字校园建设”的战略决策。
学校专门成立了一个“数字校园建设专家小组”,负责起草规划,小组6名成员(2名校外专家、4名校内专家)调研了长沙、南昌、上海、杭州、武汉等地的十几所高校的数字校园的建设情况,组织了数字校园的调研报告会、建设方案研讨会、校内单位意见征集会、省内信息化专家(顶级)评审会等专题会议,认真听取了来自国防科大、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东华大学、南昌工程学院等资深专家的许多建议,从校情出发,理解、融汇了各种观点,历时半年多,先后八易其稿,最终形成18000余字的总体规划。期间,学校决策层为此三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规划中的疑难问题并作出明确决议。
总体规划
我校在在网络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建设、数字化资源建设等三个主要方面已经投入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目前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没有标准规范化,应用少,数据混乱而难以共享,IT人才难留导致系统运维困难,公共服务资源很少,信息安全红灯不断等。尽管如此,我校在规划数字校园时采取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从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框架、建设原则、工程目标等5个方面进行准确描述与定位,给后续建设提供明确的指南。除此之外,我校还对建设规划了具体时间,设定任务总表,并将数字校园建设划分为九大工程:校务畅通工程、菁菁学子工程、网络学习工程、科研协作工程、教师信息工程、公共服务工程、基础平台工程等。为了保证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学校为今后5年的数字校园的建设作出财务保障,制定了总建设经费估算、运行维护费估算、分步投入的计划,同时,还建立两大体系包括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和规划实施保障体系来支撑整个数字校园的运行、管理、维护。
顶层设计
这是一件非常重要且十分关键的基础工作,设计内容包括了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框架、工程目标、建设原则等。
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这是建设工作的指南针,需要站在战略高度,根据不同的校情,提出清晰的目标。我们认为数字校园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提升。为此,我们提出了“三个全覆盖”和“一站式服务”的目标,即网络全覆盖、管理全覆盖、对象全覆盖和在用户登录后的个性化窗口实现“一站式服务”。
基本框架
各个高校在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数字校园的构建,必须依托于统一信息标准、统一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交换等基础软件平台。其余部分则是见仁见智,有技术型、有应用型、也有工程型,无论哪种类型,都应逻辑清晰、结构完整、自成体系(图1中显示的是长沙学院数字校园基本框架)。
工程目标
我们主要考虑到学校的现实环境的制约,包括观念、队伍、资金、协调等软件环境的约束,量力而行,务求可行,力争见效,形成更好的建设合力。
建设原则
它既是工程建设模式的选择,更是今后实际建设的操作指导。我校提出了两条原则:
1.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其含义是所有的数字校园项目在规划之后,均由学校组织建设。具体来说,业务部门提出应用需求,网络中心选择技术方案,国资纪检管理论证招标,建成后业务部门负责使用权限和应用数据,网络中心担负系统运行维护。这条原则在规划讨论时,绝大多数校外专家不赞成,他们担心软性阻力大。我们经过深入的分析后,认为本校的特点是:管理上学校高度掌控,经费上各部门基本无独立来源,技术上IT人才大多集中在网络中心。比较而言,集中建设更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财力和物力。
2.设立专项,经费集中。其含义是各种数字校园的项目经费全部列入“数字校园专项”。这样做的好处是:准确进行财务预决算,严格审计经费开支用途及执行情况,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有效地解决了以往因项目经费分头设置而造成的内部协调困难、经费监管不便等操作难题。
基本任务
根据工程总目标,具体任务的落实应该分解为:总体工程由哪些子项构成,工程经费总估算和子项细分,子项目启动时间的先后次序安排,各个子项目对应的责任单位等四个部分。
在调研的前期,我们将总体工程分解为电子校务、教学科研、公共服务、基础平台、弱电系统等五大类共54个子项目,讨论后的意见是子项太多,头绪难理,没有工程的应用特色。为此,我们又提炼归纳为:校务畅通工程、菁菁学子工程、网络学习工程、创新协作工程、教师信息工程、媒体信息工程、公共服务工程、基础平台工程、信息安全工程等八大工程共29个子项,突出了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的应用特色。
总体工程的建设费用如何估算?通常有两种策略:一是含糊些、少估些,避免估算过大给学校决策者形成资金压力;二是准确些、务实些,提供一份基本符合实际需求的估算方案供决策者慎重考虑合理选择。经权衡,我们选择了第二种策略。
子项目启动时间安排,要考虑三个因素:子项目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某年度的项目预算资金适度性、项目实施的人员队伍支撑能力。
各个子项目对应责任单位的落实,这是非常必要的一个实施环节。子项目建设时必然有许多需要协调的事务,当然要有责任单位,如果在规划时就十分明确,那么后期建设就会更理性有序。
保障机制
鉴于数字校园系统的庞大性、复杂性、跨越性,我们建立5个保障机制:领导机制、政策机制、预算机制、队伍机制和安全机制。
1.领导机制:学校成立专门的数字校园建设委员会,由学校行政一把手担任主任,分管信息化工作的校领导任常务副主任;成立数字校园建设专家组,成立项目论证招标组,明确各子项目建设组的组长为对应责任单位的第一负责人。
2.政策机制:学校出台专门政策,强化规划的指导作用。一是科学细化规划,加大对规划建设中重大问题的专项研究,视情况增设具体系统的子规划,例如智能弱电系统规划等,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二是严格执行规划,强化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延续性,重大项目不随意调整和变更。
3.预算机制:每年有明确的投入计划,确保项目如期进行。不仅考虑了前期的建设经费,而且列出正常的运行维护经费。例如我校将每年的运行维护经费确定为现有项目建设总额的7%。
4. 队伍机制:数字校园建设是高校一项较长期的任务,需要一大批信息技术素养较高的IT队伍。高校的IT队伍不稳定,这就直接导致系统建设完成后,运行维护的水平和质量的不稳定。如果全校的系统仍是孤立分散状态,那么这种不稳定性造成的损失只是限于局部的、间发的,一旦数字校园项目全线上马,那么各个系统之间的关联性就很强,而由队伍不稳定造成的损失,势必是全局的、持续的。因此,学校必须组织开展大规模的人员在岗信息技术培训;集中优秀IT人才资源,加强网络信息中心技术力量;同时在一些重要业务信息系统的管理岗位上,配置专职的IT人员,并制订相应的人才选拔标准。
5.安全机制:学校应建立信息安全体系,加强安全预警,进行主动防御;采取有力的安全防护措施,通过在信息系统的网络层、系统层和应用层等技术层面实现鉴别认证、访问控制、数据机密性和完整性保护、抗抵赖等安全保护机制,包括强化用户口令、路由访问控制策略、防火墙、抗拒绝服务、防病毒软件等。通过各种检测和监测安全技术,对系统的安全运营状态进行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和制止穿过安全防护体系或防护体系内部的非法行为,具体手段包括网络入侵检测、信息过滤、异常行为检测等。同时,应急恢复措施、安全管理措施、安全制度建设、安全意识培养、安全组织建设等也不容忽视。
经验总结
书面规划与实施检验
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精辟地阐述了管理的本质: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借用这段思想精髓,我们不妨在数字校园建设的实践中,将“规划”与“实施”用“知”与“行”来类比。规划设计本身的科学性、完备性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讨论规划草案、征集规划意见、举行研讨论证等一系列规划制订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包括从领导决策层到中层执行层直至一般普通师生,进行讨论,形成共识。这种共识可以汇聚建设合力、达成一致,在处理工程危机时给予宽容与支持。规划不应停留在纸面,实施效果才是对规划的最好检验。
信息化准备与实用合理性
1995年,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的学者Suchman提出了“系统的合理性分类 ”理论,将合理性分为了三类:实用合理性(Pragmatic)、道义合理性(Moral)与感知合理性(Cognitive)。其中,实用合理性是指与系统相关的成员(项目组成员、领导、用户、厂商、赞助商等)以自身利益得失为衡量标准,来决定是否支持该系统的政策、行为和活动。除了直接的交换关系,相关人员还会衡量该系统的行为能否带来非实际的利益。
学校自身的信息化的准备程度是数字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来讲,信息化准备主要有三种:实用合理性准备、IT实施队伍的准备和建设预算经费的准备。数字校园的建设究竟能给高校带来什么,建设投资者(学校决策层)的预期回报是哪些,项目执行者(职能部门)的积极性何在,最终用户(校内师生)的受益程度多高,这些问题所追寻的就是Suchman的所谓“实用合理性”,数字校园的规划制订者理当充分考虑这种合理性。
(作者单位:1为长沙学院网络中心,2为长沙学院图书馆,3为长沙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4为长沙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系)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2009年6月刊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