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盛况:中国科技新生力量齐聚南京
在南京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的体育馆内,热闹非凡,第九届华为ICT大赛中国总决赛于3月底圆满落幕,大赛展示了中国新一代科技人才的无限创造力。此次赛事由华为与东南大学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全国1618所高校的14万余名师生参与。经过激烈的角逐,共有458支团队晋级全国总决赛。最终,84支顶尖队伍脱颖而出,将代表中国参加5月在深圳举行的第九届华为ICT大赛全球总决赛,与来自100多个国家的队伍同场竞技。
技术亮点:AI驱动的边缘创新
今年的比赛于3月30日闭幕,这不仅是一场编程与硬件的较量,更是生动展示了人工智能(AI)与国产技术如何重塑行业并解决现实问题的平台。首次参赛的西安交通大学(西交大)团队凭借其轻量化目标追踪算法--Edge-ARTrack--引起了记者的关注。该算法专为低功耗边缘设备(如无人机和机器人)设计,采用了纯编码器结构,并通过自回归方式建模轨迹,同时引入了轨迹序列特征蒸馏和全局模板剪枝技术。Edge-ARTrack在昇腾计算卡上进行训练,并部署在搭载昇腾推理芯片的香橙派AI Pro上,基于MindSpore AI框架运行。这样,Edge-ARTrack能够以较低的计算成本追踪从飞速移动的球到逃跑嫌疑人等各种目标,同时有效应对形变、遮挡和运动模糊等挑战。
参赛者心声:技术赋能实用方案
“我们希望开发出适用于边缘设备的实用方案,比如无人机追踪目标或安防摄像头锁定人物,”西交苹果派团队的一名成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项目的难点在于降低计算量而不牺牲精度。昇腾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该参赛的方案的意义在于也许轻量化AI未来可能广泛应用于监控、自动配送等领域。
专家视角:从学术到现实的跨越
担任评委的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熊盛武教授是教育数字化领域的资深专家,也是华为首批“技术布道师”。熊教授特别指出,今年参赛作品的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特别是在DeepSeek等大型AI模型出现之后。“这些项目展示出了更高的成熟度,成功地将大数据分析与AI技术同昇腾、鸿蒙等技术融合在一起,”他评论道,“这不仅体现在项目研究成果上,更体现在为农业、医疗及公共安全等多个实际应用领域解决了具体问题。”
优秀案例:技术改变生活
熊教授特别提到了本次参赛的作品,北京工业大学研发的公交司机疲劳检测系统,该系统已在北京公交系统中试用,以及华中师范大学为盲人设计的导航工具。“这些项目不是束之高阁的原型,而是已经在产生实际影响。”
在武汉理工大学,学校通过微专业(如AI+X、高性能计算HPC+X、鸿蒙+X)将昇腾、鲲鹏、鸿蒙等技术融入建材、建工、交通、汽车、航运等领域的教学,并指导学生解决行业实际问题。同时,学校还组建了围绕'智能基座'的学生社团,定期讨论产业链和专业难题,帮助学生寻找技术路线,挖掘出多个优秀项目。例如,在交通领域开发了无人驾驶技术,在建材建工领域探索了绿色建造和工地安全解决方案。这些成果不仅应用于华为ICT大赛,还在与实践的结合中取得了成效。
全球视野:ICT人才需求的回应
本次大赛的参赛人数壮大反映了我国在数字化创新领域的雄心,同时也呼应了全球对ICT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华为ICT大赛自创办以来,已成长为一项全球性赛事,今年吸引了来自全球2000多所院校的21万余名师生参与。在中国,它被纳入全国高校竞赛榜单;在海外,则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支持,成为全球技能项目的标杆。
行业趋势:AI重塑ICT未来
根据AI赋能ICT劳动力联盟(埃森哲、IBM、微软等九大企业组成)于2024年发布的《AI对ICT工作的转型机遇》报告,全球91.5%的ICT职位将因AI的进步而经历高度或中度转型,过去八年中技术人才需求激增323%。该联盟预测,未来十年需为超过9500万人提供AI技能培训,以应对这一变革。华为的赛事与培训体系正契合这一趋势,为全球ICT人才库注入新的活力。
华为战略:技术与实战并重
对华为而言,这不仅是展示昇腾、鲲鹏和鸿蒙等技术生态的机会,也是培养人才、助推其全球目标的重要平台。华为高级副总裁、中国地区部总裁曹既斌在大赛同期举办的“ICT人才发展高峰论坛:探寻产教融合培养数字人才新路径”中阐述了公司的愿景:“技术为根,实战为魂,培养千万数智人才。”他指出,华为通过与高校合作,聚焦云计算、AI、大数据等22项技术领域,开发了85门实战精品课程,并计划在2025年重点建设14门核心课程。
产教融合:构建人才闭环
自2017年起,华为参与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累计立项979项,覆盖297所高校,并与全国650多所高校共建ICT学院,将鲲鹏、昇腾、华为云、鸿蒙等技术融入教学。其ICT学院学习平台服务全球3000多家院校,覆盖100多个国家,每年培训40万至50万名学员。2024年,华为通过人才双选平台输送了2500多名优秀人才,2025年计划提供至少5000个优质岗位,搭建高校与产业的“人才闭环”。
未来展望:连接教育与产业
本次大赛为高校与产业搭建了桥梁,推动了技术教育与实际需求的对接。通过课程改革、人才标准制定和评价体系优化,这种产教融合模式不仅助力中国培养面向未来的数字化人才,也为全球ICT行业的技能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