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军医大学自2000年开始,针对传统医学教育资源体系和传统教学模式对医学人才培养的束缚,紧紧围绕医学教育中知识更新加快与教学资源单一,学习需求增加与教学时空有限,人才标准提高与教学模式落后三对主要矛盾,把信息化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教育目标、资源、方法三个层面开展教育改革活动,依托完善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探索了一套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新方法和新模式。
建设目标
第四军医大学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的整体目标是依托学校校园网络,按照“平台+资源+应用”的模式,构建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提升用户的学习力和创造力为根本目的,建设医学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教学支撑平台,并与医学教育深入融合,实现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理论创新、应用创新、机制创新。其具体目标包括:
1.搭建泛在学习环境。实现网络与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及附属医院的高速互联,实现校园网络全面覆盖。
2.建设医学优质教学资源库。逐步实现医学学科数字化、课程数字化、实验数字化,形成多种层次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库,促进医学知识的共享。
3.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支持医学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实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环节的全面变革,体现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体教学观,实现医学教学的全面革新。
4.建立信息化教学支持服务队伍。打破信息化多头管理、条块分割机制,从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三类人员中组建信息化教学服务队伍,实现信息化力量的优化整合,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
5.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全面支持医学课程教学改革,为不同学习者提供资源与学习支持服务,为教师提供科学施教的方式方法,形成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新模式。
建设方案
学校参考D.H.Jonassen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模型的六个环节,把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结构分为基础设施、应用平台、信息资源和支持服务四个层次,并深化信息技术与医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的全面融合。
便捷高速的信息化教学基础环境
学校综合考虑教医研需求和信息安全要求,一是分功能建设网络传输平台。通过4套网络,建立了通达军内外、国内与国际的先进网络传输平台。校园网覆盖到教学区、办公区、学员宿舍区和家属区,与Internet互联;军训网覆盖到教学区、办公区和学员宿舍区,与军事综合网互联;一卡通网用于后勤服务;军卫网是各附属医院用于临床教学与医疗管理。二是增加网络覆盖范围,实现学校和附属医院所有大楼全部联网,实现了万兆主干、千兆楼宇、百兆桌面,建设有集中上网的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等。三是集中建设数据中心。采用了双机热备、镜像存储和虚拟化等多项技术,实现了重要数据的集中存储、备份容灾,以及服务器资源和存储资源的虚拟化管理和灵活调配。
教学—交流—管理一体化的教学应用平台
一是建立了全校统一的网络教学系统,支持开展网上备课、授课、答疑和测验等教学活动。二是建立了3套远程医学教学系统,支持通过卫星和有线网络开展远程诊疗、教学和培训。三是建立了视频互动教学系统,学校和三所附属医学共有教学录播/直播系统15套,可通过校园网络直播手术、学术会议,让学员在最真实的环境中观摩学习,提升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四是建立了支撑医学实验教学的模拟训练系统。基础医学方面建立了医学机能学、电子仿真、数学建模与物理仿真虚拟实验室三个大型虚拟实验室,临床教学中引进了临床技能模拟训练系统,以及电子模拟病人等辅助临床教学实验的开展。五是按照数字校园架构,建设了教学管理现代化系统,提供教学管理与组织服务。
分类共享的医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库
学科专业资源体系,依托站群系统,以教研室为单位,按照《网络教育技术标准》(CELTS),开发了包含学科名师、学科前沿、学科研究成果、学科资源为基本内容的120个医学学科专业信息网站,用于在校生的学科研究和非在校生职业能力培养。
医学网络课程资源,依托网络教学平台,以课程为单位,参照国家精品课程的要求,分四批建成覆盖学校医学主干课程的100门优质网络课程。同时,还制定了详细的校外优质资源引进计划,确保主干课程均有一定数量的校外资源做辅助支撑,开展网上课堂教学与课程信息化教学。
专题资源库,紧扣医学知识体系,传递医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整理了1个支持教师信息化备课音视频和图片的医学素材资源库,以电子病历形式,展示典型病例、治疗方案、临床效果等经典的医学案例库,以微课程形式录制了1个学校名师授课、学员报告和专家学术活动的精品资源库。图书馆建立了医学文献库,引进电子图书1100多种,医学文献数据库57个,有效拓展了师生的资源选择范畴。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