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青岛市631所中小学建成智慧校园,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居领先地位;成功承办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92个国家53位教育部长与会……随之《青岛市“互联网+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最新出炉,2016年青岛市100%幼儿园将实现光纤入园,2018年建成100所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学校,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各区市发展亦亮点纷呈,一部展现青岛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幕盛装开启。
“以建设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学习型城市为目标,拓展互联网与教育各领域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打造全国教育信息化示范区。”记者从青岛市教育局最新获悉,青岛市近年来先后投入资金10余亿元,推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向全市覆盖。全市中小学全部实现光纤接入青岛教育城域网,教育城域网骨干带宽从1G升级到40G,实现了“网络宽带校校通”;中小学教室全部配备“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并通过“同步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
据悉,全市十万教师逐级晒课,目前全市汇聚各级各类教育资源7420.6G,其中92%全市免费共享,成立“电子书包建设和应用”、“网络条件下农村小学生能读会写”等项目协作体5个,汇聚全市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典型应用模式34个,有效推动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据青岛市教育局副局长周民书介绍,在青岛,部分相对偏远的农村学校已经实现智能教室连线课堂,让农村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逐步形成了“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常态应用模式。2016年至2018年,每年支持100所农村薄弱学校加强信息化建设及应用。同时,2016年青岛市将建成中小学信息化学科工具及应用系统,整合共享1000门优质网络课程及配套资源,满足学习者多元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中小学基本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终身学习需求为导向,改进教育服务提供方式,推动开展学历教育在线课程资源共享,推广MOOC、大数据等应用,为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
未来,青岛市还将以互联网为支撑创新中小学课堂教学环境,变革传统教与学的关系,形成和推广新型教学模式。2016年至2018年建立各类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应用课题协作体30个,逐步推广“生学为本、自主探究、师教为要、点拨升华”的“线上线下”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全部中小学实施3D打印技术等内容的创新教育活动。2018年全市中小学全部建成智慧校园,到2018年培养100个教育信息化创新教师团队,青岛教育信息化发展全面驶入快车道。
新亮点:市南率先创建“双向视频同步课堂”
记者采访了解到,青岛26中建设数字化学习环境,集合了计算机、互动大屏、录播系统、电子书包等先进硬件平台的智慧教室通过云技术平台融合并应用各系统的数据,构建起以“教学服务”和“教研服务”为核心的一体化智慧教学生态环境。青岛26中借助校内青年教师亮点展示课、电子书包展示课、业务校长现场会、各学科教研等渠道,不断探索“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借力专家进行指导和把脉,促进“翻转课堂”的实践和提升。电子书包项目攻关实验,实验教师每月展示一节电子书包课,交流应用经验。电子书包项目的实施,提升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促进数字化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市南区构建有本土特色的“互联网+”区域信息化建设新模式,创设“人人易学,处处宜学,时时E学”的市南区域教育生态环境,逐步形成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有效模式和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区域教育现代化水平。
记者从市南区教体局获悉,市南区教育城域网内现有小学29所、中学10所、公办幼儿园16所,专属光纤联网单位共计59个,联网计算机近8000台。在全区范围内初步构建起功能齐全的区域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开发丰富适切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了6个100%——区域100%中小学完成了光纤千兆提速、无线网络覆盖校园办公区域和专用教室、教师配备录课笔等建设项目;100%的学校建有一间自动录播教室、一间机器人活动教室,一间3D打印创新活动室;100%的初中学校建设一间数字探究实验室;在100%的中小学全面开展电子书包教学应用研究;100%学校覆盖应用“东师理想学科工具平台”、“市南E课平台”等优质教学软件;100%的中小学达标青岛市数字智慧校园,全区数字化教学环境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