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附小精心打造“空中课堂”:
飞来的学习共同体
2月15日,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国家督学、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成尚荣等专家和学者齐聚清华附小,围绕该校的“成志教育”与“1+X课程”展开交流研讨。“成志”理念在清华附小已跨越百年,拥有天下情怀的附小一直致力于将这种理念的影响不断扩大。如今,清华附小积极通过信息技术突破空间限制,利用互联网平台将“成志教育”理念和附小独创的“1+X课程”传播到偏远和贫困地区,实现了资源的共享。
“空中课堂”打造在线学习共同体,辐射边远乡村
自2014年暑期开始,清华附小与清华大学开展合作,利用清华的教育扶贫网络,建立了“清华附小伟新教育扶贫在线学习共同体”,启动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扶贫工程。2014年12月25日,清华附小的一节语文课“丁丁冬冬学识字”,通过该校新建的直播教室传播到全国各地。从那时起,清华附小按计划每周直播5节,每学期60节,每学年120节,范围涵盖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舞蹈、体育、信息等方面的课程。截至目前,已累计直播课堂200多节,通过全国900多个县的3800多个教学站将清华附小的优质课程资源广泛辐射贫困地区。据了解,2016年10月13日至14日“1+X课程”的课堂展示活动,不仅吸引了1000多名各地中小学教师前来参会,还有来自河南、广西、吉林等地近3000名教师通过远程直播的形式收看了课程。
除在线学习共同体外,该校还建立了“清华附小互联网学校”,虽然建立仅一年,但附小已经利用互联网学校开始输送自身的各类教育资源,尤其是大家最为关注的课堂实录。同时,为配合主题经典阅读课程,清华附小与中文在线展开合作,建立了主题教学慧读平台,首创“3+3”阅读模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科兴趣和阅读习惯,提升核心阅读素养。
新媒体平台互动答疑,加强校际、区域间的沟通交流
为保证课程传播和学习的效果,加强课后教师间的交流探讨,清华附小组建了相对应的微信群、QQ群和公共邮箱:一方面,推广每一个课改的最新成果和每一项教育活动的具体做法;另一方面,附小还带动其他地区的学校进行“本土化”改造,实践自己的课改及教育教学活动。
“课堂是怎样构思的?”“课前是如何备课的?”“课后应该如何进行反馈?”……各地教师在收看完清华附小的课程后产生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提出,附小的老师会定期为包括贫困地区在内的各地老师答疑解惑。
清华附小每学期都会接待来自贫困区县的教师来驻校学习,这些老师在收获满满的同时,也非常担心回去后如何与附小老师保持密切的沟通。为此,清华附小为每一期的驻校教师专门建立了微信群。有位来自边远地区的教师在培训结束回校上课时突然遇到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花木兰在出征前已经买了一匹马,为何还要接受赏赐的千里马?”换在之前,该老师可能会对这样的问题不置可否。但在附小培训过后她深知,学生“贵在有疑”,对于学生的提问应当给予鼓励。于是,她求助了附小驻校培训的微信群。在群里,大家群策群力帮她解答,新媒体平台交流互动的便捷,让老师们不再“闭门造车”。
一校四址办学背景下四校联动,助力共同教研学习
为响应清华北京教育新地图建设,辐射优质教育到北京远郊区县,清华附小先后在朝阳及昌平两个区建立了3所分校,在教育教学及管理方面实行四校联动。通过网络直播平台,4个校区的老师一起备课、教研、听课、讨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清华附小的办学理念及课程体系带到了最渴望发展的地区,促进了当地基础教育的发展。
2016年,附小全面启用四校区联动数字化阅卷、质量分析系统,通过考试数据分析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质量分析报告,量身定制学习改进方案,帮助校区内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除上述两平台外,该校在校际联动中还充分利用自身的网络优势和直播课堂等完备的硬件设施,实现校区间网络无缝对接,用信息化的手段确保每个校区都能在第一时间获取相关的信息与资源,打破地域的限制。此外,考虑到校际时间差异,除直播以外,还增加了录播的功能,即使有老师因为日常教学或其它原因错过了课程的观摩或教学的研讨,依然能够通过清华附小网站的查阅录播的视频。如此一来,时间的限制也被打破,清华附小的办学理念和课程体系能够更加方便、直接地传播到各校区,让区域间共同研习成为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