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网线送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打破了地域和学校界限。在青海,一场教育信息化变革正在发生,以省级教育数据中心为依托,借助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师生能够在线上线下随时互动,课堂教学实现异地共享,教育管理实现了云端服务……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建设与发展,有效地推动了青海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信息化的快车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了高原腹地每一个孩子身边。
为农牧区学校送去优质资源
记者来到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中学时,该校教师正与西宁市第一中学的教师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两地之间140余公里的距离,丝毫不影响双方教师热烈地讨论。
在共和县第一民族寄宿制小学,三年级学生正利用专递课堂,与70公里外的江西沟乡民族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同上一节双语数学课,两地学生和教师热烈互动,丝毫没有距离感。
“现在我们本地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量已经达到300G,其中藏汉双语的资源占到60%,很多教师成了利用数字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学情管理的行家里手。”共和县教育局副局长角巴东主说。
共和县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整个海南州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提速。“我们计划年内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所有教师拥有自己的网络空间,生机比达到9∶1,师机比达到4∶1。”海南州教工委专职副书记李云说。
近几年,青海积极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及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使全省中小学接入互联网宽带从2012年的不足17%提高到83%,配备班级多媒体设备占总教学班级数的98%。原来因缺少教师而无法开设的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在“教育云”的帮助下得以全部开齐。农牧区的学生得以和城里学生一样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让高原教育实现提质飞跃
湟中县西堡镇张李窑教学点只有一名教师、两名学生。借助数字资源,两名学生可以接受和其他学校学生一样的教育,无论语文、数学还是音乐、美术的成绩,在统考中都名列前茅。
化隆县第二小学利用网络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各班将诵读内容呈现在电子白板上,每天早读前10分钟通过校园广播网领读一首古诗词,全校师生跟读经典,用信息技术助力传统文化教育。
西宁城东区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政府“一把手”工程抓,区教育局每年组织多媒体课件比赛、电子白板说课比赛,培育出了一大批善于钻研、勇于创新的教师。
几年的发展实践中,青海师生普遍尝到了信息化的甜头。采访中,教师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信息技术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大增,教师的教学轻松了许多,课堂效率提高了一大截。”
如今,信息化教学“课堂用、经常用、人人用”已成为青海教育发展的新常态。以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育质量提升,以教育信息化发展撬动教育现代化改革已成为青海教育发展的基本共识。
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日前召开的“青海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现场培训会”上,光玉树、果洛、黄南3个自治州的参会人员就达100多人。他们迫切希望通过培训,让更多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为草原深处的教育带去新活力。
教师是信息化技术运用的核心。为推进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力争使每一名中小学教师都能利用信息技术上好课,青海通过网络研修、集中培训和举办比赛等方式,开展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采取现场教学和远程直播等方式开展专题培训;组织专家巡回指导组对活动录制技术、授课技术进行巡回指导。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也推动着教育实现大的变革和创新。可以说,信息化技术给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青海正在借力信息化的引擎踏上教育现代化的路子。”青海省教育厅教育信息中心有关负责人说。
目前,青海正在编制《“互联网+教育”建设规划》,年内将推动3个市(州)建成省、州、县、校和村五级联网、双向互通的信息交流体系,构建支撑教育各学段的教育管理、资源服务、招生考试、个人应用空间、教育扶贫大数据和新媒体技术传播“六位一体”的青海“教育云”。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