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体系助大学生成才
在一家核技术知名企业担任投资经理的屈姣姣,近期给自己的2018年设定了新的目标——登顶珠峰。
屈姣姣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2013届毕业生。大学期间,她不仅荣获国家奖学金,获评校级优秀学生标兵、科技标兵称号,辅修了第二学位,而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创新能力、执行能力、适应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只有持续学习、不断挑战、勇于创新,才能看到人生的美丽风景”。回首自己的成长历程,屈姣姣感恩于母校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重视为自己奠定的厚实基础。
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像屈姣姣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的全面成长,是在这所高校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体系下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自觉。
在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呼唤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大背景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通过实施“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多年来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学校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问题导向引发新思路
创新型国家建设势必带来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发展机制、发展模式创新。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服务的高素质人才。“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领导们不断地向全校提出这样的问题。
为了摸清情况,找准问题,学校教务处、学生处、校董校友会等部门持续多年对往届毕业生进行跟踪回访,对重点用人单位持续开展了人才培养质量问卷调查和访谈工作。
“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需要加强。”有的用人单位表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的培养和组织协调能力的锻炼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有的毕业生给学校提出了建议……
在国家教育部门、中国工程院和陕西省6项重点教改项目的支持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面向新时代,面向未来,面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等教育必须在思想、知识、能力、素质和心理方面为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刘晓君教授表示。
学校提出并逐步凝练了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面对中华民族历史性、根本性、全方位、深层次、快速且持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以为创新型国家建立提供人才支撑为根本目标,致力于在全球化背景下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中,立志高远、正心明德、自强笃行、求源创新,从而不断为社会创造价值,并保持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态势的能力。厘清了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组成要素:人格养成、科学精神、学会学习、专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总结了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培养路径:人格养成是根基,科学精神是支撑,学会学习和专业能力是双翼,实践创新能力是精髓。建立了“纵向分段培养、横向开放共享”的“三三制”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根据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规律,科学建构“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方向教育”三阶段教育模块;二是根据开放融合、共享资源的要求,统筹推进“综合素质教育”“课程集群”“专业集群”三平台建设;三是根据全员化、全程化、全方位开放创新的要求,协调推进“课内+课外”“理论+实践”“教学+科研”三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先后启动了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工程,修订了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强调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了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为目标的通识教育课程和课外素质教育平台。
学校要求,本科生在课外素质教育必须取得8个及其以上课外教育学分,且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获得两个及其以上学分、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获得1个及其以上学分、创新创业获得两个及其以上学分,方可授予学士学位。从2013级新生开始,将原有的课外素质教育8学分扩展为课内素质教育(通识教育)10学分和课外素质教育10学分。
模式改革构建新平台
“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自主选择课程;足不出户就可以修学网络课程;多名教师同时挂牌开课供学生选择……”这些旨在发掘学生潜质、激发学生兴趣、彰显学生优势的全新的学习形式、授课方式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学生来说早已不陌生。
随着共享开放教学模式的持续推进,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通识教育类课程。此外,学校积极引入“尔雅通识课”网络学习平台,本科生可通过该平台自主进行网络通识课程的报名、选课学习、考试等,所修学分与学校开设的通识课程学分具有同等效力。
学校每年组织的“粉体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大赛、数学建模竞赛,依托专业学科开展的空间搭建大赛、结构设计大赛、网络炼钢大赛、机械创新大赛等课外学术竞赛以及模拟法庭、环保宣传等数十项学术类活动,为学生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搭建了广阔的舞台。
近年来,学校花大力气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架桥铺路,力行“真刀真枪”到实践中去锻炼,用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在实践中提高和丰富自己,这已成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一项办学传统。
学校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不断培育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每两年一次的“春天,我与诗相约”诗歌会活动成为学校的一张文化名片。学校文化场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校史馆、建筑广场、贾平凹文学艺术馆、中国音乐史博物馆、材料与矿物标本陈列馆等交相辉映,营造出浓厚的“文化养成”教育氛围,不断激发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和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青春的时代精神。
经过多年探索,学校从2012级学生开始,实行了现代书院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书院坚持立德树人,补充第二课堂教育环节,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有机结合;完善发展素质教育的制度体系,变教学生“学会”为教学生“会学、会用、会思考、会实践、会创造”,实现创新创业全覆盖;全面实施导师制,营造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育人环境。书院成立了符合“95后”“00后”学生兴趣爱好特点的科技、社会实践、文学、艺术、体育、公益等10余类200多个社团组织,学生社团已成为培养大学生组织协调能力的主力军,参与的学生目前已占学生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人才培养显现新成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构建的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体系将学校的办学特色、文化传统、行业特色和学科专业特点,通过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安排和长效机制,内化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使全体学生受益。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体系运行以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协作能力、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着增强。近年来,该校学子参加各级各类竞赛的人数持续增加,在各类专业性竞赛中屡获殊荣。参加各级各类竞赛的学生人次数从2007年的1096名增加到2017年的26070名,省级以上竞赛获奖数量由2007年的147项增加到2017年的814项。特别是该校学子2014年在第25届UIA(国际建筑师协会)世界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包揽前两名之后,2017年在第26届UIA世界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再创佳绩,有7组参赛作品获奖,成为该项赛事在一届竞赛中获奖更多的高校。
广大学生正心励志和自强进取的道德情操明显提升。学校义务家教组织十余年“爱心接力”,惠泽周边寒门学子千余人。学校理学院IT服务社吴书强同学在大二寒假父亲因救人遇难后,依然跳入塘堰勇救落水路人,入选“中国好人榜”见义勇为好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017年暑期,由西安建大近400名学生志愿者组建的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商洛市洛南县,分成50个分队走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意,测绘地形地貌,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调研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大家分工协作、夜以继日、连续奋战。拍照、测绘、访谈,白天跋山涉水,晚上开会整理。最后实践团完成了131份洛南县“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形成了136个村域规划编制方案,实现了洛南县整体规划拉通连片。广大学子用行动彰显了一所有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大学的责任与担当,也体现着学校一直坚持的办学理念:在课堂和图书馆中积累知识,在实践中培养才干。
由于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学校从2014年开始,连续4年对毕业生创新意识及能力、接受新知识及应用能力、团队精神、奉献意识及服务意识等方面开展了用人单位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评价四个方面“优秀比例”均大幅度增加。在两次全国高校就业工作评选中,该校均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被评选为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2012年被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