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信息化工作面临多重困境。资金投入与建设需求失衡,预算日趋紧张,难以支撑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的更新;人才结构矛盾突出,既懂教育规律又具备数字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稀缺,现有团队技术迭代能力不足;数据治理体系滞后,跨部门数据壁垒导致“信息孤岛”,教学、科研、管理数据难以有效整合应用;网络安全威胁加剧,勒索病毒、数据泄露等风险陡增,防护体系与应急能力亟待升级;服务创新动能不足,智能教室、教育大模型等新型应用场景落地缓慢,难以满足师生个性化需求。这些结构性矛盾严重制约着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
尤其在近两年,人工智能应用的迅猛崛起对人文外语类高校带来严峻挑战,技术迭代加速,增大了系统更新压力,以往“温水煮青蛙”式的缓慢影响逐渐转变为“快刀斩乱麻”式的高压状态。以信息化工作为代表的全方位教育工作亟需变革,以适应新的技术发展局面。
高校信息化工作的改革需要以服务为基、以管理为纲、以研究为翼。对于人文外语类高校而言,尤其需要在技术应用中嵌入人文关怀,逐步构建兼具学科特色与时代精神的数字化生态体系,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服务职能变革:从功能化转向生态化
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是一切的基石。首先,实现全场景网络覆盖。借力运营商,推进5G与Wi-Fi6/7融合网络部署,构建量子保密通信试验网,实现教学、科研、生活场景的无缝连接与安全传输。其次,构建云边协同算力体系。吸引社会资本力量,建设混合云平台,结合边缘计算节点,支持AI教学、虚拟仿真实验等高算力需求场景,降低科研门槛。最后,深化数字孪生校园应用。利用物联网与三维建模技术,构建校园物理空间的动态数字映射,实现能源、安防等系统的实时监测与预测性维护。
服务模式的个性化转型尤为关键。个性化服务意味着从“单向供给”到“精准适配”。其一,服务设计以需求为导向。通过利用大数据与AI技术,分析外语类高校师生在语言学习、文化研究、国际交流等场景的个性化需求。例如,通过智能平台为师生推荐跨文化交际案例库、多语种学术资源,并根据学生语言能力动态调整课程难度。其二,以虚拟助手赋能全周期服务。开发多语言智能助手,集成课程查询、学术资源推荐、国际会议报名等功能,提供“一句话办理”的主动式服务入口,减少跨系统操作复杂度。其三,提供数据驱动的精准服务。依托用户画像技术,分析师生行为数据,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如课程定制、餐饮优化),推动后勤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判”。其四,建设智能交互平台。开发AI问答机器人、虚拟助手等工具,覆盖大多数常见事务咨询,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服务流程自动化。
开放服务生态的培育是高校信息化变革的重要方向,包括校企协同创新和终身教育服务延伸等。通过与科技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引入社会资源优化服务供给,例如开发智能问答系统、未来学习中心平台等,突破经费与技术的双重瓶颈。通过电子校友卡系统,为毕业生提供持续的知识更新与职业发展支持,构建高校—社会服务闭环。
服务流程的优化同样是高校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整合数据资源、简化冗余环节,实现跨部门协同,显著提升管理效率与师生体验。打破“信息孤岛”,依托云计算、AI等技术优化业务流程,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同时,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重构线上服务入口,解决传统流程繁琐、响应滞后问题,强化数据驱动决策能力,为教学科研提供精准支持。此外,基于师生行为数据预测潜在需求(如学分预警),提前触发服务流程,提升服务响应速度。
管理模式创新: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通过技术整合与流程重构,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其核心在于以师生需求为中心,利用数据驱动和智能化工具提升服务效能,同时通过组织变革和文化建设构建可持续的创新生态。未来,随着5G、AI等技术的深入应用,信息化部门将进一步向“智慧中枢”演进,为高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数据治理方面,构建具有人文特色的数据资产。通过跨域数据融合,整合语言学习行为数据(如口语练习时长、翻译准确率)、文化研究文献库、国际合作项目数据,形成多维度画像,支撑学科建设决策。同时,针对人文领域敏感数据(如口述历史、民族语言资料),建立分级授权与动态脱敏机制,确保数据安全与学术伦理。
在组织变革方面,强化“业数融合”的协同机制。设立数字化协同中心,由信息化部门牵头,联合外语学院、国际交流处等业务部门,组建跨职能团队,共同设计多语种智慧教学场景。实现技术赋能与业务需求的双向驱动,例如开发AI辅助翻译工具,既服务科研需求,又反哺教学创新。
在评价体系重构方面,推动以效能为导向的动态考核机制。改变对教师授课的评价主要依据学期末学生打分的单一模式,采用课堂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分析的方式,对教师教学做出常态、系统、客观的动态评价,辅助教师优化提升教学内容。此外,基于数据预测各语种课程的选课趋势,动态调整师资与教室资源配置,避免资源闲置或短缺。
研究生态重构:从技术支持转向战略引领
第一,技术赋能人文研究范式转型,建设AI驱动的学术工具链和数字人文实验室。开发多语言文献智能分析平台,支持跨语种文本挖掘、语义网络构建,助力比较文学、翻译学研究。整合自然语言处理、文化大数据可视化等技术,开展语言演变模拟、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等前沿课题。
第二,建立跨学科协同创新机制,孵化“外语+技术”复合团队,开放科研数据共享平台。鼓励语言学者与AI工程师合作,探索机器翻译伦理、多模态话语分析等交叉领域,形成特色研究方向。建立多语种学术成果库,支持全球学者协作标注语言数据集,推动研究生态国际化。
第三,科研评价与成果转化创新,构建多维成果认定体系,探索产学研融合路径。将数字人文项目(如交互式语言学习APP开发)纳入科研考核,认可技术专利与学术论文的同等价值。与企业共建语言技术联合实验室,推动智能翻译、跨文化传播等成果的商业化应用,反哺学科建设。
第四,推动教育技术研究的突破,深度融合AI与教育,探索元宇宙教学场景。开展多模态学习分析技术研究,开发自适应学习系统,实现教学策略的动态调整。构建虚拟教研室与数字人教师,支持跨校协同授课与沉浸式实验教学。
第五,开展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构建成熟度模型,设计可持续发展机制,重视伦理与法律框架研究。制定高校数字化转型评估指标体系,涵盖基础设施、数据治理、服务创新等维度,以指导差异化发展。探索“常规经费+项目经费+社会资本”的多元投入模式,破解数字化转型的资金瓶颈。针对教育大数据应用中的隐私保护、算法偏见等问题,构建符合国情校情的治理规范。
第六,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协同创新,比如开展教育神经科学实验、数字校园碳足迹测算,以及构建教育经济学模型。联合心理学、脑科学团队,利用眼动追踪与脑电技术分析慕课学习认知机制,优化在线教育设计。融合环境科学与信息技术,开发校园能耗智能监测系统,支撑“双碳”目标实现。量化信息化投入对教育公平的影响,为资源配置提供理论依据。
人文外语类高校的差异化实践路径
在高校信息化工作的变革中,人文外语类高校尤其需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传承与技术赋能的平衡;二是多语言服务能力建设;三是全球视野下的数字化合作。在古籍数字化、方言保护等场景中,考虑采用低干预技术(如非接触式扫描)保存文化原真性,避免技术过度改造导致文化失真。积极开发小语种专用AI模型,解决通用大模型对非通用语种支持不足的问题,例如针对中东或东南亚语言构建定制化语音识别系统。与国际组织共建多语种慕课平台,输出“中文+数字人文”课程,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
高校信息化工作的变革需把握三大趋势:服务场景从功能化转向生态化,管理模式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研究定位从技术支持转向战略引领。通过“服务—管理—研究”三位一体的系统性变革,高校信息化部门将真正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支点,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核心动能。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2025年6月刊
作者:李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网信中心(图书馆)
责编:余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