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年的高歌猛进,中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部分先锋学校已经开始由偏重基础设施建设向偏重经营管理转变;数字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正逐步走向成熟。去年底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暨第四届国家信息化专家论坛,披露了对教育信息化的阶段性总结。作为中国社会信息化最高规格论坛的一部分,大会的教育分会也透露了一些重要的信息。
高层透露新举措
记者在本次论坛上获知,中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CERNET管委会副主任李志民介绍说,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关键技术攻关、信息化人才培养等等均已“小有成就”。他就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建设作了最详细的介绍。他说,中国科研计算机网的开通长度大约2万公里,总容量达400G;中国教育电视台已成为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覆盖周边国家和地区,并提供8套数字电视节目,8套数字音频广播以及8套VBI—IP的数据广播;中国科研计算机网和教育电视台已经实现了高速连接,“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已初步形成;许多最新的具体数据十分令人振奋。
李志民还表示,如果有必要,两个主要的基础设施还会再增加带宽。同时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是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方面的重大应用,该系统现在有4个全国的文献信息中心、7个地区中心、1个国防信息中心,有500多所高校参与。
此外,据透露,一个被称为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网上平台最近正在建设,主要功能是建立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为更多的老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科研环境。李志民说,长期以来,论文发表过程当中知识产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种种学术不端的行为无法避免。比如别人投稿后编辑不予发表,却改一改自己申请基金去了;或者让自己的学生改一改参数又去做了,等等。这个平台提供免费发表科技论文的环境,解决新的科学思想、新的科技成果及时交流的问题,还科研本来的目的。投稿只要符合论文格式的要求,有一定的学术水平,一个星期就能发表。
李志民还透露,还计划做一个学术会议多媒体的公共平台。现在各学校都有许多学术报告会议,将来这种资源要共享。比如在北京举行的高层次学术会议,在外地也可以观看并在线参与讨论。他表示,准备把60所研究力量比较强的大学组成一个联合体,各大学分别把各种学科的学术会议贡献出来,每天都在线播出。他认为,这一举措主要是对研究生有好处,因为很多研究生没有办法去参加高水平的会议。
中国教育信息化在过去几年间完成了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基础建设虽然是在“打地基”,但却是高起点,这使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目前整体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高层透露的新举措,则是启动新一轮更深入的建设。
我们正在积累教育信息化的财富,其中更宝贵的财富,是各个高校在信息化实践中的摸索和经验积累。
摸索大学的信息化模式
来自清华大学、兰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的演讲,对高校信息化的建设和经营管理的体验与思考,成了共同的主题。
教育信息化经历过以建设为主的阶段之后,现在是运行和建设并重的阶段;也有人更大胆地认为:现在已经进入经营为主的时代。前一观点看上去似乎更加切实一些,但是也已出现一批偏重运营管理的院校,如上述三所大学就代表了新的走向。它们的实践,对于后继者应当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主任蒋东兴说,校园信息化几年来暴露出许多问题,目前很多高校仍然被这些问题所困扰,如各自为政、信息孤岛、应用不集成、界面不统一等。这些问题在美国、澳大利亚、香港地区等高校信息化发展较早的国家和地区也同样存在。而清华大学却较早地迈过了这道坎儿。蒋东兴认为,关键在于实施校园信息化的ERP(企业资源计划)模式还是URP(大学资源计划)模式。
一般高校都采用ERP(企业资源计划)模式,这是一个全局的、自上而下的过程,它最大弱点是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太高,数据库统一设计,各部门的信息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为条件。这样会导致应用系统的维护非常困难,某个局部的变动会影响到整体。因此在校园信息化过程中采用ERP模式的院校,普遍面临着实施困难、成本高、大量投入、成效达不到预期、投资下降等困境。且因为ERP模式集成度过高,系统升级非常困难。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