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澄清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
“CERNET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从无到有为高校的广大师生提供了基础网络服务,在互联网的技术路线上,坚持探索、研究、创新、实践,并在我国取得了前瞻性和开创性的成果,也为全球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希望CERNET的年轻一代能够继续前行,为下一个风口的技术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在CERNET建设30周年之际,回顾当初与CERNET一起推动IETF 79次会议在中国举办时,中国互联网协会黄澄清副理事长表示。
他同时分析了互联网的发展之路:“过去所有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其目标用途都是设定好的,其网络是一个封闭的网络。但互联网不是,互联网在设计的时候底层的协议是开放的,有一个目标就是解决通信网络容灾备份的功能,至于还有什么用途和应用,事前并没有设计和规划。没有设定任何具体的应用。有一个比喻说,假如电信网是铁路,那么互联网相当于公路。正是这个特点给人们,特别是年轻的创业者们提供了一个公平的创新、创业平台。还有一种很形象的说法是,互联网是长出来的,是一群人把这个网络给堆起来的,越堆越大。最终,互联网成为了人类社会的重大信息基础设施。”
中国互联网发展30年
《中国教育网络》:今年是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30年,您认为过去30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带给我们哪些重要经验和启示?
黄澄清:中国的互联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发展,除了在基础技术和标准,基础资源比如IP地址、域名的统筹协调,顶层布局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外,其实要特别感谢国家这30多年改革开放的大环境,还有对互联网的包容审慎的监管政策。
从技术上看,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无国界等特点。互联网使世界变平了——全球一张网,只有一个层级,去中心化。从信息传播角度看,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相比没“总编”了,或者说人人都是“总编”,这对信息流动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从治理看,如何趋利避害,使其健康发展?
技术再好,如果没有好的监管政策,互联网也发展不起来。互联网监管总结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包容审慎。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类问题,但是任何一个技术都有利有弊,如何趋利避害?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应该说是成功的治理思路。国际上有一句互联网治理名言“汽车没坏你别修”,如果预设很多问题,总是怕出问题,就会造成发展滞后或不利于发展。
其次,明确了约束是为了发展,没有约束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思路,不能为了约束而约束。一直以来,从国内到国际都在讨论互联网治理的问题。也有人提出要“装好闸门再放水、装好刹车再上路”。如果这么做的话,中国的互联网就无法发展得像今天这么一个规模,如此丰富多彩。
未来人工智能的基因和互联网一样,也是开放而充满变化的。人工智能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和互联网发展初期面临的挑战大同小异,或应该说更严峻。不管如何发展,我认为同样应该更强调治理,而非管理。
《中国教育网络》:结合互联网在中国发展30年的经历,您认为,互联网为什么能成功?
黄澄清:我是学通信的,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那就是电信网追求完美,而互联网是一个尽力而为的网络,因为其底层协议TCP/IP是开放的。
为什么最初我国选择从中科院接入了国际互联网,而不从邮电部接入?因为当时搞通信的人普遍认为互联网技术不具备通信基础设施的要求,互联网是包交换,不建立固定的物理连接,也没有服务质量保障——当时既没有网管系统,也没有计费系统。人们认为用互联网做教学和科研是可行的,而它最后成为全球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全球搞通信的人都没有想到的,不是中国没有料到,而是全世界都没有料到。
互联网是长出来的,互联网不是一个人的发明,而是由许多人堆叠起来的。过去所有的信息基础设施,其目标和用途都是设定好的,但互联网不是,互联网在设计的时候没有设定任何具体的应用。互联网也很公平,只要有好的想法,不需要太多的启动资金,做一个软件、一个应用,只要有用户使用,它就成长起来了。这给年轻的创业者们提供了一个公平的创业平台,创业的门槛很低。所以,互联网早期的创业者叫草根创业者。
《中国教育网络》:今年也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建设30周年,您如何评价CERNET这30年的工作?对CERNET的未来您有哪些期待?
黄澄清:CERNET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从互联网接入服务而言,CERNET从无到有,为高校的广大师生提供了基础网络服务。
在互联网的技术战略路线上,清华大学吴建平教授和李星教授很早之前就投入到IPv6的研究中。国务院在2017年发布了《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 (IPv6) 规模部署行动计划》,CERNET前期打下来的基础,为我国各行各业推动IPv6规模部署提供了很多参考和经验。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时代,CERNET能为高校提供哪些应用,让师生了解和解决技术挑战?这也是CERNET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吴建平教授和李星教授这一代人为我国互联网的基础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CERNET的年轻一代能够继续前行,为下一个风口的技术作出新的贡献,使中国与国际真正融合在一起,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
必须坚持国际化道路
《中国教育网络》:您参与推动了IETF会议第一次来中国,您还记得当时的情况吗?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事?您如何总结这次会议对于中国的意义?
黄澄清:2010年,中国的网民数量达到了4.2亿,互联网的普及率达34%。从绝对规模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一的互联网大国。中国的互联网业务快速增长,同时,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全球形成了一张网,变成了地球村。
那时,国内参与IETF的技术人员还很少,大家对IETF的了解不多。吴建平教授和李星教授多次参加IETF会议,对互联网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有着深刻认识,因此,他们想推动IETF在中国办会,促进中国互联网技术人员和IETF组织的相互了解。
当时, 他们确定下来要申请举办IETF79次会议时,距离会议正式举行只有两个月左右,时间非常紧张。通常,举办这样一个大型国际会议需要留出几个月或半年以上的审批时间,如果按正常流程报批,时间可能来不及,就办不成这次会议了。吴建平教授找到我,商量能不能简化流程。
在那个时间节点,我们都认识到,发展互联网必须要有开放的心态、国际的视野。中国需要融入国际社会,就必须加入互联网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体系。为此,我们很有必要把IETF79次会议这样的国际互联网技术盛会放在中国举办。
评估风险和利弊之后,我请示了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司局级领导,建议大家分别做一些担当,减少审批环节,最终达成了一致。我们用短短几周时间,终于把在北京承办这次会议的事情定了下来,相当于走了一个快速通道。
客观来说,我认为IETF第一次来中国,对于推动中国的互联网技术和标准进步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IETF是做互联网标准的组织,办这个会能让研究人员近距离接触IETF,了解互联网文化和互联网标准制定,也对中国积极参与互联网国际合作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
《中国教育网络》:目前国际合作的形势和10多年前相比,有很大差别,在当前这种环境下,您认为我们在互联网技术上如何走国际合作道路?
黄澄清:改革开放前,我们这代人习惯于站在中国的角度看全球问题;改革开放后,我们有机会出国参加国际活动,通过互联网获取到更多的信息,使我们看问题的视角发生了改变,我们学会了站在全球的角度看中国,视野开阔了。
互联网的开放性要求全球合作,不能搞封闭。实际上,在中国互联网的技术路线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许多不平凡的事情,也走过不少弯路,对于技术路线的选择方面,始终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同时,不断的探索、研究、实践,也在不断更新着人们的观念。最终,我们还是要和国际接轨。
参与IETF的国际标准和技术路线的讨论,实际上就是站在全球的角度看中国,将中国与世界融合在一起。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坚持积极参与互联网标准协议和技术路线的制定,走国际化的路线。今天中国有些技术和标准并不落后,我们应该积极推动成为国际标准,贡献中国的智慧和力量,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活动。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今后,我们的思路不能改变,要改革、要开放、要国际化,和全球融合在一起,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2024年10月刊
撰文: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