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宁:推动IPv6网“路”在岛内的延伸
www.edu.cn 《中国教育网络》2007年7月刊 2014-11-14 字体:大 中 小
推动IPv6网“路”在岛内的延伸
——访CERNET华南地区海南主节点主任刘家宁
本刊记者 王左利
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之后,刘家宁回到家乡海南,在海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海师大)任教。多年的岛内生活使他对“路”有着更为复杂的感情。“海南省身处岛屿,与外界的通路偏少,但是经过努力,我们完全有可能将现代社会的另外一条大路——网络建得更好、更宽。”接受本刊采访时,他说。量力而行,开拓道路2002年,在北京参加一个网络学术会议时,刘家宁对IPv6的概念有了较为深刻的感受。IPv6在地址、安全等方面的突出优势使他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它将是未来网络发展的大趋势,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从那时起,他就一刻不停地关注IPv6在国际和国内的各种发展,为迎接IPv6做着包括技术在内的各方面准备。他希望,海师大的学生在毕业之前,能了解下一代互联网,并且体验过下一代互联网。同时,他希望海师大能走出一条建设IPv6校园网的道路,不仅为同类规模高校提供参考,而且能带动整个海南省高校在此方面的建设与发展。
但在最初几年,整个大环境中支持IPv6的核心设备很少,很贵。对于网络投入不多的海师大来说,建设全网的IPv6网似乎遥不可及。
“如果暂时不能起跑,至少我可以利用这段时间热身。”于是,利用很少的设备,他们组建了一个小型的IPv6实验床,让网络中心的员工对IPv6有了充分认识,这为日后他们进行全网建设打下了技术基础。2005年,IPv6在国内迎来了转折期。随着国内政策导向和相关技术方案的成熟,众多IPv6设备被推出,建网成本大幅度降低。刘家宁相信,这是建设IPv6校园网的好时机。
于是,从2005年6月开始,海师大开始频繁进行技术、产品和方案的选型,到9月,他们向学校提出建设IPv6实验网。紧接着,便与相关厂商展开了积极合作。“量体裁衣,量力而行是我们进行所有活动的前提,网络建设同样如此。”当时,海师大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太多资金投入,因此,要尽可能保持之前的投入与设备稳定性,刘家宁回忆说。在仔细论证和思考了厂商给出的几套方案后,海师大最终选定了性价比最高的大规模IPv6校园网升级方案,几乎不动原有设备进行高层改造。当时在全国,还没有一个全网的IPv6建设案例可供他们参考,一切都得依靠自己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