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提升。为进一步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南京理工大学自2010年开展了智慧理工建设,在支撑平台、校内校外一卡通系统、节能校园、平安校园等方面走出了第一步,为智慧理工的最终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20世纪90年代起,信息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各高校纷纷建立起自己的信息化体系,并开发出一批信息系统用于业务部门的日常管理,拉开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序幕。学校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了网络建设和部门应用系统建设。同大多数高校一样,整个信息化建设历程具有阶段性、分布性和局限性的特点。到2010年,学校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如网络、业务系统的建设初具规模,但数据互通共享、教学资源的使用存在着诸多问题。鉴于此,学校按照智慧理工的建设远景,统一规划,分步建设,经过三年的建设,学校智慧理工初见雏形。
信息化面临困境与建设思路
由于信息化建设初期缺乏全校统一的规划,各部门的业务系统往往仅从满足本单位需求出发,各自为政;另一方面,不同的信息系统往往采用不同厂商的产品,使用不同的技术平台,导致了各类信息资源分别存储在不同部门或不同地域(分布性)的不同数据库(异构性)中,客观上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彼此间通信不畅、交互不便,造成系统中存在大量重复数据、冗余数据、垃圾数据等诸多问题。
1.数据的分离、冗余形成信息孤岛,导致各部门无法准确及时地获得所需信息;
2.各自为政的建设割裂业务的完整性,技术的差异性导致衔接困难;
3.学校对于人才培养建设高度重视,但又难以通过教学信息化的手段加以辅助,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或是发现了问题不能明确具体着手点,采取了措施难以直观分析取得的具体效果,无法实现渐进提高的闭环教学过程;
4.核心竞争力建设日益紧迫,需要提供深度的数据应用以完成决策分析。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学校智慧理工建设采用“统一设计、分步实施”的方法,基于“硬件集群、数据集中、应用集成”的建设理念,构建了一个松散耦合的分布式应用体系,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提供全面的人性化服务。建设南京理工大学智慧理工平台具体实现五个核心目标:
1.建立南京理工大学智慧校园支撑平台,建设无线校园、平安校园、节能校园、智能交通系统、智能楼宇系统、4D 校园;
2.建立南京理工大学智慧校园教育平台,建设录播教室、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网络互动教学平台、远程教育、智能教育教学管理等;
3.建立南京理工大学智慧校园智慧科研平台,平台不仅可以对科研方向、动态、成果进行跟踪,还能对学校和科研进行智能管理。
4.建立南京理工大学智慧服务平台,建设基于智能终端的应用系统、基于一卡通的智能消费系统、智能会务系统、智能社区和校友服务系统。
5.建设南京理工大学智慧管理平台,建设基于人、财、物和管理平台,并集成校务管理系统,建设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
建设实践
2010年以来,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学校信息化建设部门陆续开展了校园网络升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校园一卡通、录播教室和资源平台、平安校园、节能校园、4D 校园等方面的建设。
1.南京理工大学智慧校园支撑平台建设。2010年,学校开始了网络扁平化改造,将原来核心、汇聚、接入三层架构变成业务控制层和接入层两层架构,整网采用 PPPoE 拨号认证,动态分配 IP 地址。扁平化改造简化了网络原有的复杂配置,削弱了对接入层设备的要求,网络故障能及时定位,对于用户的控制能进一步细化,实现了 IPv4 和 IPv6 双栈。同时,学校在部分区域开始了无线网建设,为智慧校园奠定了坚实的网络基础。同时实施的还有平安校园建设、节能校园和 4D 校园建设。学校在校园主要路口、重点区域更新高清摄像机,建设了监控大厅,对校区公共区域进行监控。在解决消费的同时,学校还开展了基于智慧理工卡、二代身份证、指纹等介质的身份认证系统建设,在学校重点楼宇安装了门禁系统。学校在楼宇安装了水电远程计量系统,对楼宇水电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对漏水管道进行分析排查。学校还建设了4D 校园,在传统 3D 校园的基础上将地下管网纳入了校园管理中。
2.基于校内校外智能消费平台建设。南京理工大学新一代一卡通系统,借助南京市市民卡这种高信息化集约载体,校内可以代替所有卡证,包括教师证、借书证、医疗证、游泳证、就餐卡、洗衣卡、洗浴卡、水卡、电卡等,实现校内身份识别、电子支付、金融消费等功能;校外可以实现在公交、出租车、地铁、轮渡等刷卡支付以及加油、路桥收费、洗车、维修等多项与交通出行相关的刷卡服务功能,还可用于超市、餐饮、电影院、商场等领域的小额支付,可作为身份识别、电子凭证,办理个人相关事务和公共应用服务。
对外,利用市民卡作为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媒介,依托市民卡作为政府服务市民的基础设施,实现校园一卡通系统与城市一卡通系统的有机融合,提高“校园卡”在政府社会管理领域和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应用的拓展,并随着城市市民卡一卡通技术的不断完善,校园一卡通也将伴随着市民卡应用的行业领域得到不断拓展。
3.南京理工大学智慧管理平台建设。平台分智慧校园软件支撑子平台、应用服务平台子平台和决策分析子平台。
软件支撑子平台不单独提供独立的业务应用,而是作为应用服务平台的支撑。它采用构件化、服务化的设计思想,面向各类应用系统提供技术接口、组件模块与应用服务,实现各类数据与资源的集成,并综合考虑学校信息化应用中的各类数据与资源,包括如下内容:信息标准规范、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公共数据平台、信息门户平台、通讯服务平台。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公共数据平台从应用的角度,以“人”的数据为核心,即从传统的管理系统中获取数据(人事系统、教务系统、学工系统、研究生系统),又引入通用人员管理系统获取不在传统管理系统中管理的“人”的数据,设计抽取策略和清洗机制,合理、有效、方便地进行转换,消除不同系统之间的异构性,尽可能实现逻辑上的相对一致和业务上的规范统一,最终形成一个以“人”的数据为核心的公共数据。另外还有统一通讯服务平台。该平台集成了各应用系统对用户的通讯,有邮件和短信提醒等通讯服务,特别是短信,已经是信息化移动办公的最基本和最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手机终端进行消息通信可确保学校、教师与学生间信息沟通的多渠道性、即时性和高效性。南京理工大学短信服务平台通过与三大运营商的短信网关集成,为校内所有系统提供统一的短信接入接口,提供信息上行和下行的收发,并可根据目标号码,自动选择所属运营商的网关,避免了跨运营商发送存在的延迟、漏发、费用高等问题。
图1 南京理工大学智慧理工建设框架
图2 南京理工大学3D 校园地图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