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南开大学开设的一门“生态文明”慕课格外引人关注。录制课程导引视频的教师是校长龚克,他也是这门慕课的总策划兼主讲教师之一。这一课程的教学团队更是“星光闪耀”,其中有院士、“长江”、“杰青”等校内外知名学者,涉及环境、化学、生物、历史、经济、政治、法学不同学科领域。经过4周的在线学习后,3月24日,“生态文明”慕课迎来了第一次师生面对面。
这堂主题为“生态文明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国情、世情和挑战”的见面课在八里台校区二主楼的慕课教室进行。来自南开大学不同专业的60余名学生参加。四川大学江安校区的80余名学生在分课堂参与多媒体互动。同时,见面课还在国内大型在线教育平台“智慧树”上面向网络学习者全程直播。
当天,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胡保林受邀作专题报告。他为同学们梳理了1973年至今,从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中国环保事业艰难起步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国家总体战略布局的历史进程,以及40多年来中国环保事业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发展脉络。
见面课的主要作用在于答疑释惑。“请问胡老师,听了您的讲解,我了解到咱们国家制定了那么多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政策。但是,我感觉现在的环境问题仍然很严重,能否说明这些环保法律法规不能有效解决环境问题?”四川大学一位学生的问题直截了当。
“我们制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发展阶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否则,今天的环境就不可想象。”胡保林说,今天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但严峻的程度在逐步降低。环保工作跟很多问题关联,比如,规划布局、产业结构、资源环境利用、技术发展等,因此环境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看到,国家的环境管理越来越严格,环保措施也更加严厉,同时环境保护需要每个老百姓的参与。“我们一定要树立一个信心,国家提出了好的方针战略,我们抓紧落实,今后就一定会解决这个问题。”胡保林说。
四川大学2015级经济学院的一位学生讲述了她的苦恼:为解决华北地区污染状况,一些污染严重工厂搬迁到她的家乡内蒙古,极大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
“经济上,存在产业转移的现象,它同时伴随着污染转移。但是从环保方面,这种污染转移我们非常不赞成。全国一盘棋,都要治理环境,每个地方的老百姓都有权享受良好的环境质量。对这种现象,国家也有总体空间布局,每个区域都要按照它的功能去开发建设甚至保护。国家正在加强各方面的措施来遏制污染转移的现象。”胡保林说。
四川大学2015级建筑与环境学院的同学向龚克提问:“我想知道中国的环保工作,在世界上处于怎样的水平?”
“在我看来,我国环保的法制水平基本上可以和发达国家相媲美。技术上,我们虽然和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是这个差距在过去十多年间被极大缩小。”龚克说,中国同和发达国家的最主要差距,在于仍处工业化中后期的经济结构,高污染、高能耗的重工业比重较高。“我们知道,一些发达国家的一部分污染问题是通过污染转移解决的。现在已经不再具备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的时代条件,必须靠科学技术,从根上解决环境问题。”龚克说。
同时,龚克提请大家注意,作为消费者,人们在选择产品时,更倾向于那些不太绿色但相对便宜的产品。这就造成那些采用绿色技术而成本升高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目前看来,大家似乎只愿意为绿色食品多付钱,因为那关系到健康。”龚克希望青年一代的消费者通过提高环境认识,为环保技术的应用,环保水平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和市场环境。
一位南开大学的学生提到山西临汾二氧化硫“爆表”事件,向龚克提问: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小城市,如何做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那是一次由于违规排放导致的严重污染事件。它反映出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政府监管缺位。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越是不发达的地区,它的发展需求更大。在北京和在临汾关掉一个工厂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除了正刑罚以外,还要重教化,提高我们的文明水平,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深深植根于这一代人的发展意识当中,融入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如此,才能将人类社会推向更高更和谐的生态文明时代。”龚克说。
当天,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鞠美庭,中国生态环境史专家、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王利华等也就“当今全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挑战”等问题与学生进行了交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