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对教育评论主体的潜意识领域、个性、知识系统、教育规范意识、教育价值观念体系及其对教育评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教育评论主体 心理背景系统 教育价值观念体系
人的生理系统是心理活动的自然前提,这已不是哲学的猜测。脑科学、神经生理学、心理生理学的研究已将早在古代就有的这种哲学猜测,转化成自然科学的说明。因此,我们在研究教育评论活动时,就不能忽视生理系统对心理背景的影响。这是因为:第一,教育评论是以人的需要为尺度的衡量教育价值的活动,而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就是人的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人的所有需要的基础。中国哲学家刘向在《说苑》中写道,墨子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刘向《说苑·反质篇》)。人类是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上追求享乐需要的。第二,基于人类需要体系的最深层的生理需要(生存需要),还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人的其他需要,影响着以其他需要为尺度的教育评论活动。第三,教育评论是对教育文化与人和社会的需要的满足关系的价值判断,而这种满足关系首先是被教育评论主体最直接地感受到的。在教育评论主体对教育文化的价值判断中,有一种类型就是教育评论主体根据自己的感受,并以自己的感受为评论尺度,对教育文化作出价值判断的。所以,感受、情绪在教育评论中是直接作为评论结论的一部分,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以显在的方式存在于评论结论中的。所以说,驾驭教育评论的并不全是理性,也不全是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是无意识,甚至可能完全是生理之妖在作祟。教育评论虽然不仅仅是受生理因素制约的,但却决不是不受生理因素制约的。教育评论主体的生理状态虽不是影响教育评论的唯一的全部因素,但却一定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这就是我们在研究教育评论主体心理背景系统之前,必须提及生理系统的原因。教育评论主体心理背景系统是以生理系统为基础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它包含五个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又相对独立的子系统。
子系统一:教育评论主体的潜意识领域
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潜意识(Subconsciousness)指的是一种被压抑的、当时知觉不到的本能欲望和经验。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精神活动最基本的过程,它对人的行为和思想有决定性影响。潜意识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及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本能和欲望因受风俗习惯、道德和法律的约束而被压抑或被排挤在意识阈限之下。但它们并未泯灭,它们还会自主地积极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的行为。
精神分析学界泰斗之一的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认为,无(潜)意识不只是个人的,也是集体的。集体的无意识更基本、更原始,它是人类在生物进化和历史发展中所获得的经验的沉积。集体无意识是不容否认的全人类的共同遗产。
对于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尽管评说不一,褒贬相异,但是它所揭示的心理现象,或许是每个人都会多少有所体验的。不同的仅在于,在有些教育评论主体那里,这种无(潜)意识影响强烈些,而在另一些教育评论主体那里不是那么强烈;有些教育评论主体明显地意识到了这种影响,而另一些则未明显地意识到这种影响罢了。无论如何,无(潜)意识始终是影响现实教育评论的一个决不可轻视的重要因素。
子系统二:教育评论主体的个性
奥尔波特(G·W·Allport)对个性的界定: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转引自高玉祥《性心理学》北京师大出版社,1989年版,第10页)。个性对人的认识活动的作用,已得到了心理学研究的说明,在教育评论活动中个性的影响较之在认知活动中更为突出、更为重要。心理学家认为,从广义上说,个性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自然调节系统五个基本方面。
第一,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它是以积极性和选择性为特征的。其中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不同成分。这些内部世界系统使人以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程度的积极性组织自己的行动,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现实进行反应。个性倾向性的动力性还表现在,它制约着人的所有心理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