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作者来稿
浅议远程教育工程对农村教学的推动
2010-01-07    湖北省郧县鲍峡中学 毕怀华

字体大小:

  关键词:信息社会  教学  挑战 影响 个别化教学 封闭走向开放  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监控、评估和指导作用  参与课程开发  情感教育和价值教育成为重要职责  教学要适应学生心理特点

  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应用,推动了农村教育教学手段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社会。远程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以信息科学为基础、以信息处理为核心的信息产业迅速形成和发展起来,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和手段。作为知识和信息的创造者--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正受到信息化的强烈冲击,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也有着新的方式方法。

  一、信息社会的本质特征

  信息社会,就是信息成为比物资或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信息价值的生产为中心促使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社会。目前,关于信息社会的特征说法不一。如日本未来学家、经济学家松田米津认为:信息社会发展的核心技术是电脑,电脑发展带来信息革命,产生大量系统化的信息、科学技术和知识;由信息网和数据库组成的信息公用事业,是信息社会的基本结构。信息社会的主导工业是智力工业,其发展最高阶段是大量生产知识和个人电脑化。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认为,在信息社会里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资本而是信息知识,知识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和经济成就的关键;价值的增长不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人们注意和关心的是将来;如此等等。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代信息社会的本质特征,但并不全面。笔者认为,信息化是现代社会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而劳动智力化和以人力资源为依托是现代社会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

  许多国家在实现向终身教育转化的热潮中,不仅强化了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职能,而且还特别注重从终身教育观念出发研究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它们普遍认为,要发展终身教育,在现有的学校教育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即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江泽民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信息社会中,创造性教育是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教育信息化,教育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就失去了载体;而没有这种载体的所谓"创新与个性追求",也不能适应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因此,在信息社会,创新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信息化对传统人才培养规格的挑战

  信息化对传统人才培养规格的挑战表现为从知识结构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转变。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针对未来信息社会中的教育新使命,提出了"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协作(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和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的教育原则,这一原则也是针对传统学校教育所培养的知识面窄、能力结构单一、适应性差的人才规格而提出的。信息化的高度发展要求现代学校教育培养一种不断追求新知、讲究思维效率、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多规格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这种新型人才规格,在知识结构上,应该是较宽的知识结构和精深的专业知识的统一;在意志品质上,应该是创新精神和求实态度的统一;在综合能力方面,应当是自主创新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兼具。这种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知识生产与创新的直接原因,因此学校教育必须从单纯地注重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的培养转向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态度、人文素养、健全的体魄、高尚的伦理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

  另外,还必须强调,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在信息素质方面必须达到如下要求:一是要求学习者具有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掌握从图书馆资料的检索到计算机信息处理软件和网络通讯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二是要求学习者具有主动获得信息的能力,能够根据需要去发现信息、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输出信息。三是要求学习者具有信息创新能力,能通过对众多信息的归纳、综合和抽象等思维活动,得出创新的结论。四是要求学习者具有21世纪的协作意识和新时代的价值观念,能够通过校园和因特网扩展合作和学习的范围,在面向世界和未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发展和信息海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上这些方面统称为"信息能力",是新世纪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它将通过系统的信息教育将这些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即"信息素质"。

  三、信息化对传统教学体系的影响

  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信息化对传统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对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提出了要求,而且对传统教学体系各个因素和教学过程的诸环节也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集体教学将变为教学的个别化和多样化,传统的"因材施教"将走向个别化教学的新阶段。

  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先生认为:信息高速公路一旦进入学校,传统的"口授板书、教师讲、学生听"的集体教学模式,将首先受到挑战。传统的课程编制、教材组织、教学方式和方法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以教室为阵地,以教材为载体的口授笔传方式将被打破,小组式研究、讨论学习方式将逐渐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的空间得以延伸。先进的信息技术将使得课程编制朝着多样化、综合化、模块式方向发展,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与自行编制课程。如在教材的组织上,一门课程的教材,可能有若干种组织方式,可供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地反馈和调整学习内容,学生可以按照各自的学术方向和水平主宰自己的学习进度。所有这些,都使传统的"因材施教"真正进入教学个别化的新阶段。

  2、封闭的学校教育将走向开放的学习化社会

  "学习社会"(learning society)这个词来自哈钦斯(Hutchins R·M)在1968年发表的《学习社会》一书,其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所著的《学会生存》报告中、在80年代的美日等国的教育改革的报告中,都使用了学习社会一词。总的来说,在学习化社会里,人们的学习需求呈现多样化和规模化的趋势,对学习内容的多元化和学习方式的自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通讯和网络技术正在将未来学家们描绘的"学习社会"变成现实:如以多媒体电脑和互联网络为主要技术手段的远程教育,可以使学生在他们各自选定的时间和地点接受教育。高校之间以及国际学术机构联结起来,多媒体网络教室同全国及世界各地的同类教室相联,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终端前听远方教室中教师讲课,也可以同网上的专家、老师和同学对话,讨论问题,还可以通过联网的图书馆查询文献资料,共享资源,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完成学业。如在1996年,我国哈尔滨工业大学5位博士生利用因特网选学了美国西拉求斯大学开设的4门课程。总之,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起来,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将融为一体,人们受教育和培训的形式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垄断"和"僵化",学校与社会之间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而是相互融合、日益开放化。在这场伴随着信息社会而来的学习革命中,信息社会推动着学习社会的形成,而学习社会则支撑着信息社会的运转。

  3、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将更有利于学生的适应性和迁移能力的培养。在信息社会,由于信息技术革命所引起的知识总量扩充的无限性与传统的教学内容容量的有限性之间、相对稳定的教材与不断更新的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将日益显著,并成为现代教学体系改革的焦点。

  从教学内容的外在形式来看,信息社会中,集声、像、画等为一体的教材将进一步代替和丰富传统的文字描述。多媒体的信息表现形式多样化的特点为同一教材的多种表达提供了条件。

  从教学内容的内在结构来看,现代社会学校教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基础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现代多媒体技术以人机界面的更加友好和更贴近人们的自然习惯为优势,以接近人类认知为特点的方式来组织和展示教学内容,因而更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和适应性的培养。丹塞雷(1988年)认为:"学习材料的网络化对学生获得正确的事实、概念及其结构关系具有潜在的促进作用,并有助于已有知识向新知识学习的迁移。"

  四、信息化对教师职能的影响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曾指出:新技术的发展将大大改变教师的作用。他认为,在信息社会里,教师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成为某一种学科知识的唯一拥有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成了集体知识的合作伙伴,他应该果断地站在变革的前沿,对这种知识加以组织,并以教会学生信息为己任"。关于信息社会教师角色的转变,还有学者形象地把它比喻为从"独奏者"向"伴奏者"的转变,教师的权威将建立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能力和个性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具体来说,教师的作用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生学习的监控、评估和指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将主要表现在帮助学生选择那些有价值的信息或课程,注意点将集中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讲课上。

  2、教师将成为参与课程开发的主要人员。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软件的质量及适应性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直接参与课程开发和设计将是教师的工作之一。

  3、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价值教育将成为教师的重要职责。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做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籽,他说:"只关心种籽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籽喂麻雀。"情感教育和价值教育是任何技术都不能代替的。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充分的学习机会,建立师生之间稳定的情感关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影响着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4.课堂教学要适应学生心理特点

  (1)、好奇。好奇作为学生思维的先导,是中学生思维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培养好奇心,能使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成功的起点,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进行引发和激励。

  (2)、好问。好问是中学生心理的又一特点,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这知识具有过渡性的特点,他们的认识也随之由经验型向思维型发展。学生好问的积极性应得到鼓励和尊重,教师也要善于设问以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

  (3)、好动。中学生获得新知识常要借助具体的实际经验作为支柱,好动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设计探索性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动心理,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素养。 

  (4)、好胜。好胜是中学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心理特点,有利于他们形成平等竞争的品格,课堂上可以把教材中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难题、不易做好的实验等,有意识让他们争论,以求在争论中明理求知。

  (5)、好玩。玩是中学生的天性,玩也有出息。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对知识的预见和选择,注重知识结构层次的调整,让学生在玩中求知,在玩中创新。

  总之,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好玩"的心理特点,能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因与动因,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四川省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效显著
· 联合国秘书长:警惕疫情加剧学习机会不平等
· 远程教育的发展潜力和巨大空间
· 远程教育机会不平等可能加深全球学习危机
· 疫情期间,美国学生和家长都在使用哪些远程教育资源?
· 打造网络高等学历教育公信力
· 一根网线,串起城乡课堂(大数据观察·聚焦教育信息化)
· 2017年度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十大新闻事件揭晓
· 我国最南端学校开设远程教育同步课堂
· 当远程教育遇上“慕课”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