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继续教育 > 高教自考
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和发展高自考助学的教育体系
2001-08-27    陈宝瑜

字体大小:

  海淀走读大学培训中心(以下简称"海培")是坚持以高教自考为主要办学特点的民办教育机构。从1990年的23名学员开始,11年来,其规模一直以直线上升趋势发展,现已有6500多名全日制在校生,培养出来一批出类拔萃的应用型人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去年,海培在招生中出现了近200名达到高考分数线的考生"不上统招上自考"的可喜现象,入学新生最高分文科为570分,理科为540分,首次出现了高分数段学生。同时,去年海淀走读大学第一次高自考入学新生人数超过了计划内招生人数。这些情况表明:在新形势下,助学教育正在显示她持久的生命力。

  海培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持续不断的发展,这同她自身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发展型的助学教育体系有密切关系。

  在总体上,海培是海大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海大的支系统。她同海大保持协调运行,并成为其补充与拓宽体。在微观上,她吸纳了决定其生存形式的"特殊基因"。这些特殊基因有三:一个是她立足在一个开放化和形式独特的自考教育的基础上,既保证办学质量又不受计划招生的限制;二是她利用老龄智力资源,基本队伍大部分由退休教师组成,不受国家或部门人事编制的限制;三是她以灵活的方式利用社会校舍资源,不受学校围墙的限制。这样,她就能超脱许许多多的制约条件,走进大市场,以社会为靠山,用特定的教育形式,凝聚特殊的办学队伍,形成别具特色的教育"生命体",从而能在存在某些不平等竞争的条件下不断发展。

  一个教育体系,如果它自身不能形成特色,它也就会失去在总系统中存在的地位和意义,当然就更谈不上发展了。

  为探讨建立一个更优化和有活力的助学教育体系,我们可以把海培的助学体系结构分解为三个组成部分来分析,从而明确改进方向。

  一、主体部分。海培认定并始终坚持以高自考助学为办学主体。高自考教育是一种"宽进严出,教考分离"的新型教育形式,是能够实现普及与优化相结合的创新教育。运用"宽进严出"机制,10年来,我校已打通了学生从初中到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直通车",就是说初中毕业生不经过升学考试可以进大学预科班(相当于高中),从预科班不经过升学考试可以进高自考助学班,直至大学毕业和研究生课程班。从初中到高中的升学考试"卡"拆除了,从高中到大学的升学考试"卡"也拆除了。拆除了升学的关卡,自然就可以自由地"开动"从初中到大学的"直通车"了。实践证明,在海大培训中心,有一批从初中毕业生迈进来的青少年,就是这样沿着自考的路走到了大学毕业。他们减掉了2~3次升学考试,精神负担大大减轻,学习时间和无效学习大大减少。有的学习努力的初中毕业生,把本应七年完成的学业缩短到四年半,完成了从初中到大学本科的学业,节省了两年半的光阴。这种"直通车教育",既能保证质量,又可以节约时间,又能减轻学生升学考试的精神压力,其特点和优越性非常明显,而任何其他传统的国民教育现在都不能实现这样的"直通车"。在海大培训中心,这条宣通车的路正在向研究生课程班延伸。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在2000年召开的第五届全国考委一次会议的讲话中指出:高自考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发展继续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这又一次表明,把高自考教育作为办学主体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前景是广阔的。我们有责任在前11年工作的基础上,以纪念全国自考20周年为起点,进一步总结自考教育的经验,挖掘她的生命内涵,宣传她的教育优势,树立她的创新形象。从自我做起,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切切实实地推进她的改革与完善,始终坚守"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运营方针。

  二、配套部分。其基本思路是为学生的就业、成才和发展建起相互沟通的"立交桥"。红花要有绿叶配,就素质教育而言,单凭自学考试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不足之处需要完善。这就是说,要充分发挥助学的能动性,恰如其分地对主体加以补充。进入新世纪,要培养出大批政治思想水平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使学生毕业后,既能在竞争中就业,也善于不断进行知识的增新和提高。我们要站在这样的立足点上:高自考毕业生要有一般高校毕业生的共性,也要充分展示他们的特性和优势。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要注意发挥每一个体的特殊优势,因此,在学生完成自考课的过程中,要辅以素养和能力的育化体系,在"三业一体"的基础上,再为学生搭建一个得以发展的立交桥。现在海大培训中心已建立了三座"立交桥"。第一座是就业与学习相互沟通的立交桥。学校办学的直接目标不但要为学生就业准备好全面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必备条件,指导和帮助同学们就业,还要为学生提供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或学习一段时间去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再回来学习的最便捷的通道。高自考教育提供的自由弹性学制以及我中心建立的业余部和毕业生工作站都具备这样的功能。第二座是培养学科型人才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相互沟通的立交桥。高自考课程体系的基础是学科性的,近年来注意向应用性转变,但动作很不灵活。海大培训中心实行"因材施教、多路育人",对适合按学科型培养的学生,引导他们直接上高自考本科班,对适合按应用型培养的学生,引导他们先上专科。在此阶段,除读完必考的课程外,还给他们补充实践和动手能力的课程,使学生有较高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同时也给学生搭建由学科性培养轨道转到应用性培养轨道的双向可行通道。高自考教育提供的专续本培养模式,海大培训中心提供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以及各种技能资格等级证书培训班都具备这样的功能。第三座是在国内进修提高与到国外进修提高相互沟通的立交桥。一大批学生有不断学习提高或出国完成阶段学业的要求。海大培训中心已搭建了从国内学习通向国外学习的交通桥。学院设立国际教育合作部,经过两年多的有效工作,已搭建了从高中后,大一、大二、专科后和本科后五条通向德、英、美、马、澳等国家高等学校就读的通畅立交桥。我校同上述一些国家的有一定办学声誉的高等学校签订了课程学分相互承认的协定书。高中后的学生在培训学院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从任何学习年级带着自己学完的课程学分到上述国家的合作大学去继续学习,直到达到你"自我设计"的学历目标。在海培已修过的课程,出去就不用再学了。对学生来说,走这样的留学之路,既节约了时间又节约了学费,所以它是一条通畅、经济和可靠的由国内到国际,分阶段完成学业的立交桥。我们的实践证明,这条立交桥已经走通了,并且将越走越宽广。

  这个配套体系,既要充分反映宽进严出机制的特点,又要精心操作因材施教原则。要辨证地看到"宽进",在进来一批文化基础知识较差学生的同时,也会进来一大批在其他方面发展好的学生。困材施教运用的好,可以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多样化才能的人才,甚至会培养出一批有奇才的毕业生。当前我们需要认真地总结与自考助学过程相结合、相配套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建立恰当的支持学生接受实践能力训练和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制度,用心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会自觉学习和择业的本领。

  一种新的教育形式的成败,最终要经受人才市场和社会实践的长期考验。我们的助学工作必须立足于人才大市场,不断能动地完善助学配套体系。

  三、探索部分。也就是说要多层次、全方位开拓发展空间。高自考教育在大教育"王国"中毕竟还是一个"新兵",它要经受历史、竞争和自我完善的考验。因此,方向对,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开拓前进。作为一个出世时间较短的新生的社会教育机构,培育"探索体"是不可缺少的。好比一棵生长中的树,如果只保留树干,去掉枝叶,那么光合作用就会停止,这样的树不但不会再生长,还会枯死。探索部分就好比是我们办学体系中的枝叶,有时需要通过它再造新的增长点,取代萎缩点。台湾的一些私立大学设有由校长直接领导的"开发部",这个开发部就是他们那里学校的探索体。海培建立高自考研究所就是改革与完善高自考助学的探索体;建立业余部是融合自考发展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探索体;与美加达公司合办家政公司是迎接新兴产业,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探索体;建立学生公寓管理服务公司是办好"第二校园"在管理体制上的探索体;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站是寻求帮助和指导自考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探索体;等等。在这些探索中,要始终贯穿创新、开拓和服务、负责的精神。

  随着教育的国际化、社会化、大众化和终身化的发展,还会有一些新的"立交桥"建立起来。我们的教育前景很广阔,学生们就业、成才和发展的前景也很宽广。当然,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奔向光明的前景,都应踏踏实实、艰苦努力,一步一步的走。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