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堂理论教学部分
1.理论类课程的名称
理论教学部分课程名称涉及金属工艺学、材料成形工艺基础、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加工工艺基础、工程材料成形技术基础(热)、材料成形基础(热);机械制造工艺基础(冷)等。
相对而言,理论教学部分的课程名称规范些,在10种左右。但有的课程名称过长,建议适当简化。
2.在教材选用
根据可供统计的资料,理论类课程的教材选用国家规划教材的占33.3%,选用其他教材的占31.3%。从中可以大体看出,不同的学校在教材的选用方面有较大的差异;还有的学校选用的既是国家规划教材,也是自编教材。由于讲课教材的调查报告缺“自编教材”一项,故数据不能实现100%。
3.课堂教学的学时数
在返回的51份调查报告中,有理论教学课程,并填写了学时数的学校有35所,占68.6%(其中填有建议学时增加的有20所,明确维持原有学时的有5所,不表示意见的有10所);没有填写理论课程的学校有16所,占31.4%。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不同学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管理模式不同,因此,没有填写理论课程的学校,并不能肯定没有理论教学,而可能是理论教学的开课单位不属于工程训练中心。
开设课程的主要内容为三方面:机械工程材料,材料成形工艺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而不同学校所开设课程也不一样,有的三部分内容都有,有的只有其中之一,学时数差别甚大。
开设1门课程的,学时一般为12~34;开设2门课程的,学时一般为48~80;开设三门课程的,学时数一般为64~112。
总体感到学时紧,学时数差别甚大,主要倾向是适当增加学时。但根据目前教育改革的形势看,除了个别很不合理的可能会适当增加外,绝大多数增加学时的要求都难以实现,可能有的还要适当减少学时。
4. 主讲教师情况
1)职称比
有5所高校严格按照教师职称的百分比填写(没有教师数量),取平均值归纳如下:教授占21%;副教授占39%;讲师占40%。
在21份填有具体数字的讲课师资队伍的调查报告中,共有教师148人。其中教授31名,占21%;副教授67名,占45.3%;讲师50名,占33.7%。
两项对比,教授所占比例完全一样。教授、副教授已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
2)学位比
有5所高校严格按照教师学位的百分比填写(没有教师数量),取平均值归纳如下:博士占20%;硕士占52%;学士占28%。
在21份填有具体数字的讲课师资队伍的调查报告中,共有教师148人。其中博士39名,占26.4%;硕士78名,占52.8%;学士31名,占21%。
由此可见,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金工课堂理论教学的队伍,已经形成了以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副教授和讲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与此同时,教师的学位层次也在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而不断提高,已经形成博士和硕士为主体的教师队伍。这相对10年以前,师资队伍的学位层次有很大的提高。
5.实验课开设情况
在36份值得统计的返回报告中,有28所学校开设有实验课程,占78%;有8所未开设实验课程,占22%。
在开设实验课程的28所院校中,实验个数为2~8个不等,平均每校开设2.96个实验。每个实验的学时数为2~10不等,平均学时数为4.2。
总体看来,在工程实践教学中,先进技术为内涵的实验课程出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在大部分院校已经开设了实验课程。但分析所填表格,发现对“实验课”的概念可能不清,究竟是指单独开设实验课,还是在理论授课过程中穿插部分教学实验?这可能是导致一批学校没有填写的原因。
6.课程建设成果情况
在返回调查报告的33门课程中,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市级精品课程7门,校级精品课程12门,校级重点课程7门,其他课程6门。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金工系列课程的精品课程与重点课程建设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7. 授课对象与学生人数
在返回有效数据的29所高校中,机械类学生最多的学校为4000人/年,最少的为104人/年,平均每校的机械类学生为911人/年;对于除了机械类学生外,还有工科非机械类学生的21所高校中,学生最多的为3800人/年,最少的为60人/年,平均为897人/年;在这9所高校中,还有10所学校有理科等其他学生,最多的为2000人/年,最少的为36人/年,平均为361人。
由此可见,金工系列课程不但面向工科的授课学生比较多,而且正逐步向其他学科和专业扩展。
8.先修课程需求情况
在40份有效的返回调查中,其中34所高校明确表示对先修课程的要求,占90%;有6所学校未明确表示对先修课的要求,占10%。在有要求的34所院校中,制图是每所学校都要求的;5~18所高校对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物理、化学、材料有要求;还有4所对其他课程有要求,例如计算机基础等。
实际上,对于金工课程的理论教学,机械制造实习是一定要先修的,在实践的基础上开展理论教学课程,才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其他先修课程,制图是最需要的。
因此,课程理论教学最好安排在大二或大三。这样,所需要的先修课程自然就具备了。
9.设计性大作业情况
在返回的33份有效的调查报告中,其中只有13所高校安排有设计性大作业,占30.2%;有22高校未安排,占51.2%;有8所没有明确表态,占18.6%。
从中可以看出,安排设计性大作业有一定难度,需要水平较高的教师和应有的学时。有50%以上的学校没有安排设计性大作业,今后应加强该方面的教学安排。从实际情况看,由于设计性大作业所涉及的知识比较综合,也比较占时间,因此这类作业的量要控制适度。
10.多媒体课件使用情况
在返回的36份有效调查报告中,其中35所高校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占97.2%;只有1所没有采用多媒体课件,占2.8%。
而在采用多媒体课件的35所院校中,效果好的有33所高校,占采用高校的94.4%;未明确表态和效果差的高校各1所,各占2.8%。
总体看来,我国高校已经普遍采用多媒体课件,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少数条件不具备的学校,需要改进多媒体教学条件;教学效果不好的学校则需要研究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尽快改进教学效果。
11.近期改革设想
在40份有效返回的调查报告中,填有近期改革设想的有25所高校,占62.5%;无改革设想的有15所高校,占37.5%。这大体说明,课程教学改革在1/3左右院校的课程建设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改革构想中,主要集中在下列几方面:
1)制订课程标准,更新教育理念,重组课程体系,编写配套教材,深化课程改革;
2)为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继续努力;
3)扩大“开放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内容和数量,开设相应选修课;
4)开展先进制造技术的网络制造训练;
5)构建校企合作的联合教学与训练,探索适合于工程训练的CAI教学模式;
6)加强教材建设和教学参考资料建设;
7)培训师资队伍,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12.存在的主要困难
在返回的40份有效调查报告中,填写存在困难问题的高校有25所,占62.5%;未填写存在困难的为15所,占37.5%。当然,没有填写该栏目的学校并不一定不存在困难。
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表现在下面几方面:
1)领导对课程建设不够重视;
2)师资力量不够,师资水平需要提高,教师任务过于繁重;
3)任课教师来自不同院系,不利于教学管理和水平提高;
4)教学内容与授课学时存在矛盾,先修课程基础差;
5)经费不足,硬件条件差,教学研究经费欠缺;
6)实验环节过于简单,深层次改革不够,学生动手机会少;
7)多媒体素材少。
四、主要结论与问题
(一)主要结论
1.近10年的教育教学改革,使我国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硬件和软件条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成为工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推进着工程实践和理论教学课程的深化改革。
2.工程实践教学课程的内涵、体系,创新实践教育、综合性与设计性训练、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3.工程实践教学面向高校最大量的学生,并逐步扩散到理科、经济管理、医学、文科和其他社会学科,为实现大学本科的培养目标起着重要作用。
4.在实践基础上的课堂理论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过渡,必须重视制造工艺领域的系列理论课程。
5.一个只有工程实践教学,而没有理论课程、没有科研、没有教学研究,也没有教学基层组织的中心很难建成开创性的高水平训练中心,也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示范作用。
6.凡是拥有基层教学组织的工程训练中心,课程建设才可能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因此工程训练中心教学基层组织的建设是今后中心发展中的最重大问题。
(二)主要问题
1.领导重视是关键。在课程建设中,有一些学校的经费紧张、师资不够、缺乏教学基层组织等,这既与中心层面的重视有关,但与学校领导对实践类和工艺性课程的认识更有直接关系。中心出现的很多问题必须在学校领导的充分重视的下才能比较顺利解决。
2.虽然在金工领域的系列课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从全国来看,仍然存在着发展中的一系列不平衡的现象。有部分高校只有工程实践教学课程,而没有理论教学课程;也有的学校理论教学的任课教师来自其他院系,有可能缺乏对实践教学的深入了解,不利于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还有的学校任课教师并不参加实践教学一线指导,这很不利于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3.发展到当前的大部分工程训练中心已经拥有比较丰厚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但不少缺乏基层教学组织。而缺乏基层教学组织的中心,其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研究,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实习指导人员的培训等都会程度不同地遇到困难,可持续发展更难实现。
4.对于部分院校,无论是常规实习与先进技术制造实习与实验,在人机比和每位实习指导人员指导学生人数方面还不符合教学基本要求。甚至到目前为止,少数学校还处于老金工实习的范畴。这就要求有关学校增加设备的台套数,同时逐步解决好人机比和每位指导人员所指导学生的人数问题,进一步提高工程实践教学质量。
6. 虽然我国已经在一批高校建立了条件较好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并发展出相关的系列课程,但我国高级人才的培养仍然离不开社会和企业的合作。因为第一,高校培养的人才最终必须服务于社会和企业;第二,只有社会企业才能体现当前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当代管理水平;第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只有通过与社会和企业结合,才能提出对人才培养的真实要求。因此,作为代表国家主管高等教育的教育部,应该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长远战略上,真正重视社会和企业对高级人才培养的作用,并与国家其他有关部门一起,为高等学校制订出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使学生除了可在学校内部的训练基地进行工程实践外,同时还为学生全面成长所需要的社会实践和工业实践打开通路。
6.从返回的调查报告中,发现有部分报告没有填相关数据,也有的虽然填有数据,但数据不可用。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在调查报告发出之时,最好一并发出一份事先填好、并能起到典型引路作用的报告。其他人就可以此为依据进行填写,这样就可以提高调查报告中数据的有效性。二是调查报告有些栏目的内容设计不够科学。例如课程调查报告中对采用教材的调查,就缺“自编教材”一项。而“其他问题”一栏只有少数几所学校填写,其内容可以归类到“存在困难”栏目之下,使该栏目实际成为多余。三是取决于报告填写人对相关信息的掌握程度和重视程度。
7.在调查过程中,课指组在准备好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在5月份就向近30所高校发出了调查报告。紧接着,又在一次地区性学术年会上发出30多份。但很快发现,回应者寥寥。在这种情况下,课指组紧急采取其他一系列措施,利用各地区金工教学研究会和各地区召开的各种学术会议,利用互联网、抓紧落实,最后基本完成了课程调查任务。
致谢:该项大规模的课程调查得到国内同行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金工课指组对积极参与的有关高校金工研究会、对提供信息的有关院校、训练中心和报告填写人表示最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