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配合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积极推进软件工程学科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首届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于2007年9月14—16日在浙江大学隆重召开,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体委员,来自全国100多所高校从事软件工程专业教学的200多名骨干教师参加了本次年会。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吴爱华副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芙清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家广教授、浙江大学副校长张土乔教授、信息产业部徐玉彬主任、Intel公司副总裁王文汉博士、IBM中国有限公司Rational中国区技术销售经理傅纯一先生、高等教育出版社计算机分社社长张龙等出席了会议。
吴爱华副处长在讲话中指出,当前教育部正在组织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希望通过工程的实施,基本形成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他指出,我国软件工程专业经过几年来的改革,特别是示范性软件学院的改革实践,在人才培养和改革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适时组织了这次会议,组织教师对本专业的教学体系与课程建设、教学实践等内容进行深入研讨,对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会特邀嘉宾围绕软件工程学科发展、教育改革、人才培养等问题做了一系列精彩的报告。
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吴爱华副处长在题为“高等理工教育的继承与创新”的报告中,分析了新世纪高等理工教育在“大众化、工业化、知识化、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的发展特点,比较了学科型课程体系和能力本位课程体系两种类型的特点,阐述了今后工程教育改革的目标思路以及软件工程教育的改革探索。
杨芙清院士探讨了科学教育与工程教育、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问题,提出了软件工程专业教育的目标以及学科建设、教育体系、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建议加强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建设软件工程重点学科、完善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系列、改善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建设环境和支持政策、形成软件工程专业教育体系,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软件工程技术人才。
孙家广院士结合当前软件技术研究面临着软件可信性的重要科学挑战,分析了可信软件研究涉及的核心科学问题,围绕高可信软件工程的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及其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引发人们思考可信软件工程对传统软件工程知识体系带来的变化和突破。
徐玉彬主任从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出发,概括了我国软件产业与软件技术发展情况,分析了社会与软件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与要求,介绍了我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的情况与要求,并对高校软件工程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
王文汉博士阐述了英特尔公司在下一代Bios、开源/Linux、虚拟技术等方面的软件技术创新,介绍了英特尔公司在中国大学的主要合作项目与创新计划,包括多核技术大学合作计划、支持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项目、教育部-英特尔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等,并倡议进一步增进校企合作,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以推动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
傅纯一先生概括了IBM公司在软件工程技术和教育方面的最新动态与最新成果,包括模型驱动开发技术和SOA开发方法论SOMA等,介绍了IBM公司在中国大学的合作项目,强调软件工程教育应该与实践紧密结合。
软件工程专业分指委秘书长刘强结合我国软件工程专业规范的研究内容,阐述了IEEE-CS与ACM在计算学科划分、软件工程本科教育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方面的研究成果,围绕完善我国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建立适合我国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推进教学改革和专业实践等方面提出了思考和建议。南京大学赵志宏教授介绍了南京大学在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教育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国防科技大学齐治昌教授结合国防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要求,从需要把握的关键环节、采取的措施、形成的特色和取得的成效等方面介绍了该校软件工程课程建设的体会。陈越、凌小宁、蒋建伟、马培军等教授分别介绍了浙江大学、湖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进行的改革探索和成功经验。
会议按照“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控制及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及“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企业合作”等专题举行了分会场报告与研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教师围绕上述专题介绍了各自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经验,并展开了充分的交流与研讨。
首届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获得了普遍的肯定和好评,专家报告和专题交流内容丰富新颖,对我国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与会代表希望,将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办成软件工程学科领域水平较高的教学交流活动,为提高软件工程教育水平、培养软件创新人才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交流平台。 (清华大学 刘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