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理工科通讯 > 2011年第2期 > 校长论坛
未来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意识
2011-02-17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教授 李培根院士

字体大小:

  工程教育中,实践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多年来,广大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自然都会关注和实践环节相关的改革。比如,有的增加了实践的学时数;有的注重在工程实践教育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有的注重实践中的创新设计,这些都是很好的尝试。然而不难观察到,教育者关于工程实践环节的认识依旧停留在就实践而论实践的层面,充其量也只是把实践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欲使工程教育中的实践环节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则需要从更深的层次去认识实践。那么,作为工程教育者,对实践究竟应该具备何种意识?下面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多数人尚未意识到或并未充分认识到的、未来工程教育中关于实践的几种新观念。

  一、学生主体意识

  当前,人们越来越重视创新教育,很多教师的确也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让学生去想象,让学生去“实践”。是否仅此就说明已经具备了 “学生主体意识”呢? 未必。

  其实,这里涉及教育学上一个很大的问题,即教育应该是“以教育者为中心”的,还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有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本文不拟详细讨论此问题,但这里提出的“学生主体意识”显然基于此。

  学生主体意识应该体现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包括工程实践教育的全过程。目前,即使对于那些积极推行创新教育的教师而言,通常也只是在学生工程实践的某些环节点上体现了学生主体意识,而非在所有环节点上。比如,在以何种手段达到既定目标这样的环节上,教师尚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但实践的对象甚至目标却往往是由教师代替学生决定的。这其中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教师已有自己的研发课题,希望学生利用实践环节(如课程设计)为自己的课题做一点预设计的工作,这无可非议。即便是让学生做既定的课题,教师也得引导学生进行某种必要的实践,使学生能从中体会这种选题的意义。笔者曾接触国外某大学机械专业的学生所做的课题。他们不仅自主设计了某个小产品,而且从市场调研及需求分析入手,这些都反映在了他们的课程设计报告里。也就是说,在市场调查和需求分析、实践对象的确定、产品目标、设计等全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不难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够得到充分的彰显,其所受到的工程素养的锻炼也是前述常规的模式所不能比拟的。

  另外一个问题是,即使某些教师会注意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但教师的“学生主体意识”往往只体现在部分优秀的学生身上。也就是说,他们能唤醒的“学生主体意识”可能只体现在少数优秀学生身上。其实,挖掘潜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并非只是优秀学生的事。所以,教师的“学生主体意识”应该面向所有的学生。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有“学生主体意识”的教师一定会让学生具有主体意识。一位优秀的教师之所以“优秀”,可能就体现在他能在很大程度上唤醒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做到这一点当然并非易事。局限在工程实践环节,教师应该在所有的实践环节点上(如确定实践对象、确定目标、选择实践方法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即便某些学生有困难,教师也要尽可能激发和启发其自身的主体意识。

  二、实践常态意识

  一般认为,工科学生的主要实践环节通常是认知实践(课程实验、工艺实习等)、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似乎实践并非工程教育的常态,只是处于学生学习的几个时间节点上。教师对实践环节的关注也就表现在这些主要环节点上。

  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实践的意义,不难理解实践应该成为认识事物的常态。那么,为什么实践不能成为工程教育的常态意识呢?为什么一定要把实践的观念仅局限在工程技术实践的几个环节呢?

  应该在整个学习与教育过程中充满实践意识,让实践意识成为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育学习过程中的常态意识。在基础课(如数学等)的学习中,学生完全可以与某些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即使并非本专业的实际问题也是有意义的。工程教育的基础课教师也应该具备实践意识,教师在课堂上也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际的问题,实践意识的培养不仅局限于动手。至于说联系基础课中的某些问题(如优化),让学生去寻找实际的问题,并构造模型而最终求解,那就是更好的实践意识了。

  推而广之,在与德育相关的课程中,同样需要实践意识。这同样也应被视为工程教育中的一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中,了解社会某些阶层的状况,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文情怀和道德情操。另外,这方面的教育完全可以与专业技术实践结合起来,如乡村的水环境恶劣,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思考是否有可能找到某种解决的方案,既能基本解决清洁供水的问题,又能保持低成本。国外某些大学推行“服务学习”,即有类似的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总之,不能把实践仅视为工程教育中的几个特殊环节,而应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保持实践意识,只不过实践的形式不同而已。

  三、实践空间意识

  当前似乎有一种趋势,工程技术实践越来越局限在校园内。前些年,几乎所有有工科的大学都建立了新的工程实训中心,学生的技术实践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另一方面,某些学校或许出于成本的考虑,学生的实践活动更多地被封闭在校园里,这显然是有害的。人们必须懂得,对于工科学生而言,在企业的某些实践活动绝不是校园里的实践活动可以替代的。甚至可以说,在企业中的工程实践是相对“活”的实践,而在学校中的工程实践则是比较“死”的实践。

  实践空间意识的第二层含义是,工程实践不应仅仅在企业或校园的工程实训中心里进行,还应该在社会中进行,至少是工程实践的部分活动应该如此。一个真正善于观察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以从社会中发现需求,从而产生创新的灵感。笔者曾接触过一位富于创新的技术人员,他说他喜欢逛商店,从中可以产生技术灵感。虽然这并不为很多工程人员所为,但其言却很有道理。所以,工科的学生应该明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都可能存在潜在的需求,善于观察的学生有可能从中觅得创新的机会。

  实践空间意识的第三层含义是多学科交叉。通常,工科学生的实践活动都是被局限在某一个专业领域内的。能否安排有多学科学生参加的实践活动呢?没有任何理由拒绝这种可能性。事实上,当今各种工程项目鲜有只涉及单一学科的。所以,诸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完全可以让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一起参与某项目。多学科学生们参与同一个项目,有利于提高项目的完成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拓宽学生个体的知识面,因为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不同学科的同学那儿学到其他学科的某些知识。此外,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还有利于增强学生协同工作的能力。

  总之,教师在考虑为学生提供实践环境或条件时,切莫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小专业以及自己的专业实验室的平面里,而应该拓展到外部空间,包括企业、社会,也包括其他学科。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官宣!321所高校2385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 最新!288所高校1977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 两部门公布已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名单
· 我国工程教育迈入全球“第一方阵”
· 工程教育面临困境 过分学术化致产业"被缺席"
· 工程教育“学术化”倾向导致工程人才断代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1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结论及有效期延长申请审核结论的通知
· 中国大学工程教育陷尴尬 "英雄气短"怎对症下药
· 吹响工程教育改革号角 让未来工程师卓越起来
· “无条件通过”! 我国医学教育质量获国际认可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