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0-11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起,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共同主办,福建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二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在福州隆重召开。论坛主题为"质量工程实施中的地球科学类课程建设"。
出席开幕式的有:论坛组委会主任、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张国伟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党委刘燕书记,论坛组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孙枢研究员,论坛组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伍荣生教授,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薛卫民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金栋研究员。来自全国近百所高校的2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包括10位高校校长、副校长。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汪征鲁教授主持了开幕式。
福建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金栋研究员致欢迎辞,对与会专家和教师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他们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福建师范大学地理学科的发展和地球科学教育致以衷心的感谢,并向代表们介绍了福建师范大学的办学历史和办学成就。他指出,第二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的召开,不仅在地球科学领域,而且对福建师范大学进一步落实"质量工程",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薛卫民教授在讲话中指出,地球科学几乎辐射自然科学各个领域,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在人类面临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社会追求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包括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自然灾害问题和地球信息问题等在内的地球科学研究对人类社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地球科学的发展及其意义的实现,归根到底在人才,基础在本科教育。
张国伟院士在致辞中首先向代表们介绍了本次论坛主题选择的原因和意义,并指出我国地学高等教育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由于地球科学综合性和交叉性强的特点,目前我国高校地球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与课程建设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加强师资培养与教学团队建设来培养创新型地学人才。虽然目前我国地学高等教育及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正在向着适应社会与国家和地学发展新需要的方向发展,但由于教育观念、体制、机制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以及教育技术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培养新型人才的目标还相差很大,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任重而道远。
高等教育出版社刘燕书记发表了题为"创新教学服务,推进提高质量"的讲话。她指出,面对课程报告论坛自创设以来,反响强烈、好评如潮的局面,一定要清醒认识到"主题是魂,需求是根"。能否持续办好每届论坛,关键是如何把握教学需求。要始终明确课程报告论坛的服务对象是广大课程教师,始终明白课程报告论坛的创设目标是为广大课程教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始终坚持从把握课程教学需求入手凝练论坛主题。只有这样,创设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基础课程系列报告论坛才能愈办愈好,才能在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进程中不断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孙枢院士、南京大学伍荣生院士、南京师范大学王建教授、吉林大学金巍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朱鹤健教授等众多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学科及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精彩的大会专题报告。
本届论坛设置5个分会场,即"自然地理与技术地理分会场"、"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分会场"、"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分会场"、"海洋科学与工程分会场"、"大气科学分会场",共有36个报告,而且不同分会场又新增加了一些报告。分会场报告涵盖了地球科学的4个分支学科,报告内容丰富、贴近教学实际,分会场讨论热烈,时间紧张,余音未尽。在各分会场中,与会代表结合不同学校的教学实际,针对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实践教学等热点问题展开交流和探讨。
为使参会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本届论坛还设置了"专家访谈"环节,由张国伟院士担任访谈主持人。以"质量工程实施中地球科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为主题,对陈发虎教授、张汉凯教授、苗振清教授、杨圣云教授、杨树锋教授、袁书琪教授、王静爱教授等进行了访谈,各位专家结合所在院校的实际和各自学科的特点对"质量工程"进行了解读,并交流了各自的经验和体会。在自由提问阶段,代表们也就自己关心的"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建设"等问题与访谈专家进行了探讨,访谈气氛热烈。
张国伟院士做了闭幕式发言,在发言中对论坛的情况做了总结,指出经过两天充实、热烈的报告和交流讨论,代表们对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信心,并初步达成了如下共识:
(1)关于地球科学课程建设。首先要在深化教改,适应国家、社会与地学发展新需求培养人才的理念指导下,重视地学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建设,重视对学生理论基础、科学实践和科学素养的培养;第二是在课程建设中不孤立地看待每一门课程,而是要将其整体融合贯通,形成系列,共同完成一个学科所被赋予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可以这样概括课程建设的思路,即根据人才培养需要,确定具体课程在学科中的定位,并根据定位来设置课程内容;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分类、分层次地进行本科教学活动,因类施教。
(2)关于地球科学实践教学。在课程建设中要不断摸索、总结与加强、充实完善实践教学的实践经验和模式,并能做到及时的交流和共享。
(3)以辩证眼光,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要在教学中合理加强并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使先进的教育技术有效、有益地服务于教学。
(4)关于教材建设。既要加强教材建设,又要正确发挥现有优秀教材的作用。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辅助参考,要富有特色和多样化,可供选择。教学不能仅围绕具体的一两本教材进行。只靠一两本教材搞好教学的时代已经过去。教材建设应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上体现多样化,各创特色。需要进一步开展国内外教材的比较研究,分析思考,推进国内教材建设、课程建设。而且,有些问题还可进一步讨论,如教材是不是一定要具备系统性与完整性?对于有些交叉性学科或应用性强的学科,教材内容是不是够用就足够了,而无须兼顾系统性与完整性?等等。目的只有一个,加强教材建设,利于教改与培养人才。
(5)重视教学团队建设,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和实力与素质。教学团队建设对于课程建设十分重要,只有队伍上去了,课程才能实现持续建设发展。
地球科学类课程建设是一项既艰巨又紧迫的任务,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为此,张院士建议在三个层面上要继续努力:
第一个层面,注重学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国际与国家社会经济建设新的重大需求和地学最新发展,力争使学科建设适应社会发展,并能保持同步,服务于社会发展,适应当代地学最新发展与需求,参与国际地学发展与竞争。
第二个层面,努力研讨与构建适应我国新型地学人才培养的机制、基本要求与规格。
第三个层面,充实完善核心课程的教学基本建设与要求。
张国伟院士代表论坛组委会,对高等教育出版社以发展和超前的眼光支持地球科学教育发展表示感谢,并对论坛的举办提出了希望和建议。他指出,一年一度持续举办论坛非常必要,凝练主题是论坛能够常办常新的基础。最后,张院士对各位专家和代表的参会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对福建师范大学的精心承办表示了由衷的敬意。(论坛秘书处 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