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理工科通讯 > 2009年第6期 > 教学研究
理科地质学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构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2009-06-11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赖绍聪 华洪 何翔

字体大小:

  近年来,地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大变革时期,研究的重点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根据对美国Georef收录的全世界文献统计,地质科学单学科的纵向深入总体上已走向衰落,地球科学已由单学科的纵向深入,向横向交叉和渗透的方向发展,代表当代地球科学重大前沿的一批交叉学科、横断学科和综合学科将主宰未来地质科学的发展,并使地质科学朝着整体化方向迈进;近10年来,地球科学的前沿研究由立足于学科本身的科学问题转移到多学科之间共同关注的科学问题。在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中,环境、资源、灾害、人口等问题日益严峻,许多重大问题亟待地球科学家去解决。地学界更需要的是素质高、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按照学科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制定的,已不能满足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改革。然而,教学改革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发扬、"老"知识与"新"知识、素质教育与业务教育、共性与个性培养的关系。应突出办学特色,特色应该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科研优势、师资优势和地域优势相结合。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教学的根本任务,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我们必须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和教学方法的系统革新。

  一、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

  1.传统课程体系存在问题的分析

  目前,我国地球科学高等教育中课程体系的设置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地球科学发展的需求。关于地球科学的基本思想和现状的认识明显滞后;专业设置偏窄、不尽合理,且摇摆不定;教学计划、课程类型与教学内容不能很好适应现代地球科学发展需求,而且广泛存在着教材老化、教法落后的问题;过分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创新能力的培养;单一闭卷笔试等传统考核方式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精神。与此同时,我国还面临着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教学与产业部门脱钩,以及入"关"后人才市场全球化等一系列新问题。如何从全国的社会需求和地球科学整体的高度出发,认真分析面临的挑战、指出改进的方向,重构地学高等教育的全新课程体系,是我国地球科学和教育界的当务之急。

  由于经济的全球化、科技创新的国际化,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中国将融入世界经济,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等将成为新世纪的显著特征。21世纪地球科学发展要求培养知识结构全新的能力型的专业人才。

  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地球科学教育体制与国外发达国家教育体制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中国地质大学杜远生等(2004)的调研结果,英国高等地质教育的特色主要表现为学制短、导师制,教学和科研并重,专业课程覆盖面广,注重学生自我学习,突出学生能力培养。美国高等地质教育的特色表现在课程改革起点高,着眼点远,形成了以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三者紧密衔接,以地球动力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课堂授课、实验活动和计算机理论模拟有机结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德国高等地质教育的特色表现在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教育学生"应该怎样思考",而不是"应该思考什么",教学自由和科学研究自由,重视教师甚于重视教材,考试制度严格,学制长,课程门类齐全。俄罗斯高等地质教育的特色表现在总学时分量足,课程门类多,课程的地质特色强,自学时数比例大,成绩评定方式不拘一格,野外实习科目多、时间长,学制长。从国外几个典型的发达国家的高等地质教育情况来看,我国地球科学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仍要不断深入进行,既要适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国情,又要积极与国际高等地质教育接轨,使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国外地球科学水平比较领先的国家的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当,尽量使他们站在同一起点上从事地质工作或科学研究;既要借鉴外国地学人才的特色,又要形成和培养我国地学人才的特色,使之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培养的地球科学人才具有国际竞争力。

  2.课程体系重构的原则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应坚持加强基础,体现专业特色,放宽专业选修课,突出地球、资源和环境的整体协调性,重视实践课,以素质教育为主,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总原则。

  地球科学各专业学生的培养为适应社会和科学发展的需求,要增强外语、自然基础科学、高新技术和人文素养的教学和课程。提高学生地质学基本素养,不能靠增加学时,只能在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上下功夫。严格把握基础课的原则,不过多追求学科体系完整,精简有关认识发展的历史过程和陈旧过时的内容,突出现今的知识、理论和方法的论述,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更好结合,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3.课程体系重构与教学计划修订

  实践表明,我国地学高等教育的教学计划必须适时修订,课程体系亟待重构。经过教学计划的修订和课程体系的重构,应该在总课时大幅度压缩的同时,加大选修课的学时,尽量发挥学科交叉的优势,给学生的发展提供较大的自主空间,以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扩大知识面,应加大力度开设科学系列讲座,并在管理方面与此相配合。

  改革陈旧的课程教学内容是课程体系重构的中心环节。课程类型和教学内容改革按照现代和未来地球科学的发展进行重新组合、分配和取舍。在课程设置中应加强野外地质实习,并适当加强双语课程的建设。在课程体系上,突出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加强素质教育和基础理论教育、加强思维方法训练、加强研究方法实践,加强学科发展介绍;在实践教学体系上,打破课堂教学分门别类、自成体系、单课独进的教学过程和课程体系,使不同课程内容自然交融互相关联,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树立全新的地学观,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建立特色鲜明、科学合理,且严格自律的认识、方法、综合、研究循序渐进的实践课程新体系,全面体现实践课程的设计性、综合性及创新性。最终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达到:

  从验证性到设计性的转变。改变以往课程教学仅仅是对已有理论体系的验证和讲解,实施课程内部各知识点的相互融通。

  从认识性、继承性到研究性、创新性的转变。针对不同课程知识体系中中存在的探索性问题,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地质信息的能力。

  从传统地质教学到利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专业的转变。将新技术、新方法实质性地纳入教学体系,全面提高专业的创新活力。

  从灌输式到启发式实践教学的转变。改变灌输-认知-验证的教学模式,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为目的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加入教师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从单科性到综合性的转变。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过程中,应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手段的改革,增大综和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内容。强化实施以跨单元区域地质调研和多学科交叉综合分析研究探讨区域地质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过程为目的的综合教学训练。把科学研究实质性地纳入教学环节。以教学-科研一体化为主导思想,改造现有实验室,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向教育资源的实时转化,提高实验室的实验技术、实验水平和实验档次。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地质学》:生物大灭绝持续几十万年
· 西北大学刘建妮等揭示节肢动物多样性演化诱因
· 研究发现火星表面百万年前曾有活水存在
· 我科学家在南极首次发现浅变质沉积岩
· 高等医学院校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三重逻辑”
· 高等教育分层次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及实施建议
· 重塑高等教育优势 服务东北全面振兴
· 高等教育应在建设教育强国中承担六大任务
· 让高等教育区域师资配置更平衡更充分
· 高等教育要调结构,控规模,提质量(下)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