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化学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我国高等学校化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借鉴前苏联模式,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构建了四大化学课程体系,实验依附于理论课程,实施专业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科化学教育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80年代初,成立理科化学课程结构研究小组,1985年教育部成立了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以"高等化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大学基础化学实验课系统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多功能综合性高等化学试题库的研制和应用"等为代表的教学改革成果,为后来的化学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背景下,1990年教育部在兰州召开了全国高等理科教育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关于深化改革高等理科教育的意见"。这是我国高等理科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对我国化学教育产生了四方面深远影响:
第一方面:树立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出高等教育必须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立足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
第二方面:兰州会议后,成立了高等学校理科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全国高等学校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宏观指导。历届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文件都已成为中国高等化学教育教学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第三方面:促进了应用化学专业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化学人才的需要,一些高等学校开始恢复、调整和新办应用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的专业目录修订中,教育部确定应用化学为本科专业并归属于理科化学类,是介于理科化学专业和工科化学工程专业之间的"接口"专业,明确了应用化学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方面:为保护一批能培养高质量基础人才的理科专业,国家专门设立了"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经过近20年的建设,化学专业已有18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其教学改革各具特色、卓有成效,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第三阶段(21世纪以来):在规模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转入"稳定规模、提高质量、深化改革、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内涵发展"的阶段。高等学校积极推进化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强调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按照"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由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和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转变;由单纯强调知识传授向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并重转变;由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
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举措是淡化二级学科,减少课堂学时,撤销专门化课程,增设具有前沿、交叉和应用特点的专业选修课。由于我国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数量多、分布广,地域和学科特色明显,而国家建设也需要多种类型的化学人才,各高等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了各具特色、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着眼于整个体系和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不再片面强调知识的完整性,也不只以知识的新旧作为取舍标准,突破传统专业基础课之间的界限,丰富课程内涵,构建了专业教学基本内容。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实验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思维、判断和表达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实验教学改革包括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加强实验条件建设,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等,如实验独立设课,撤销专门化实验,构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性实验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等,同时加强实验室开放,推进实验教学中心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