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理工科通讯 > 2010年第9期 > 教改动态
深化高等教育内涵建设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0-09-08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教处

字体大小:

  (二)以完善管理为核心,加强指导,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上海市教委优化了规范化管理职责。通过信息公布、教学测试、专项检查等举措,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建立就业率持续偏低专业的预警退出管理机制

  为推进上海高校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与调整,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促进高校专业结构与上海社会经济需求对接,市教委高教处、学生处和发展规划处在相关委领导的牵头领导下,着手研究就业率持续偏低专业的预警和退出机制。在分析大量数据和听取相关学校教务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市教委于2008年起将近3年就业率持续偏低的专业名单进行公布,并提出“关于做好本市高校年度专业招生计划调整工作的意见”,努力探索本科专业退出管理机制。这一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科学制定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推进高校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与调整。各高校分专业招生计划对于学校整体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和适需对路具有重要影响。要求各高校在制定年度分专业招生计划时,应科学审视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环境和背景,坚持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的主旋律,要综合分析本校学科专业发展定位规划、专业的办学条件以及专业人才的供需情况等诸多因素对专业招生计划的影响,合理确定年度分专业招生计划数量,力求专业办学的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

  (2)把优化分专业招生计划当作学校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要求各校在制定分专业招生计划时应重点对以下四类专业给予限制:一是教学条件相对较差的专业。该类专业一般难以长期承受较大规模数量的招生,专业教学质量相对较低。二是全市重复设置严重、招生数量超过社会需求的专业。该类专业往往毕业生就业率和签约率大大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三是前几年盲目跟风,大幅扩招的非本校主干学科专业或超出本校定位发展规划以外的专业。四是新建的学科专业。这四类专业往往缺乏较强的学科支撑,一般教学质量较低、就业率持续低迷。各高校应以合理配置学校教学资源、促进质量提高作为专业招生计划调整的导向,针对上述四类专业的招生计划,给予适当的减招甚至暂停招生,以优化本校总体招生计划,促进提高学校整体人才培养的竞争力。

  (3)综合分析全市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情况以后,在全市层面提出年度本科专业调控名单。2009年度全市高校招生计划减少10个本科专业的招生总量(艺术设计、市场营销、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广告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环境工程、工业设计、社会工作)。2010年将提出减少6个本科专业和限制哲学、文学(艺术类、新闻传播类)、教育学、历史学等四个学科专业的招生总量的要求。

  (4)依据专业重复设置率高、社会需求低,毕业生就业率和签约率低、专业教学条件与状况以及各高校学科专业定位发展规划等综合因素,2009年市教委具体建议18所高校的23个本科专业减少招生计划。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优化专业设置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 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双创”人才
· 林忠钦:新一轮科技革命对高校人才培养产生深远影响
· 戴立益委员:高校不应盲目“重海归、轻本土”
· 高校如何培养人工智能“大国工匠”
· 杜玉波: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基本思路和任务
· 人才培养:提高质量的重中之重
· 北京林业大学:彰显特色 内涵发展 践行实践育人
· 扬州大学王承堂:打造双创教育生态 加快培育双创卓越人才
·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高伟:协同推进双创 构建“四位一体”国际化商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