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一阶段工作的主要思考
“十一五”初期,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在上海市委、市政府支持下,上海市教委提出了“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工作方针,并初步形成了推进上海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和结构优化调整为中心,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工作思路。
(一)将高校定位与学科专业建设列入上海高等教育下一阶段发展的重点工作
目前,上海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了57%。在这种情况下,上海市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对高校提出了三个明确要求,即: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层次结构,促进各级各类高校协调发展。
1.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水平,积极构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跨入普及化,受教育者必然要求更多选择权,需要我们根本改变各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上海部分高校已经开始了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如复旦大学对本科教学提倡“2+2”、“3+1”、学分与国外大学互认等,其根本目的就是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权。重视这一目标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怎样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水平,使得我们的教育能够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
2.增强上海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知识创新体系
上海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还不能够适应当前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如何把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这里面就体现一种等级而不是水平上的高低。而我们目前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具有紧迫感和使命感。
3.走创新型、开放型和特色型的内涵发展道路,建设若干所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和一批特色院校
当前,高校盲目追求综合性的倾向严重,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数量太少。这些年,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达到了一个高峰,几乎每年都有高校提出新设本科专业的要求,有数据表明,大概有40%以上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总数超过50个。这势必将造成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和人才规格的趋同。
(二)实施以规划引导为主要职能的服务型政府的转型
1.转变政府职能,促进高校内涵发展
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放弃对高校过多的行政干预。我们要自觉做到依法行政,要尊重和维护高校依法自主办学。政府在促进高校内涵发展方面的功能,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即:规划引导、资源配置、信息公开、绩效考核。
规划引导。作为政府部门,主要是从宏观上引导大学的规划定位,使上海的高等教育有一个非常好的生态环境。如果政府部门不从宏观层面进行引导,高校容易从自身要求出发,实施局部定位规划,就会导致全市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格局的无序。
资源配置。改革增量资金的拨款方式,将学科专业建设的经费和各类资源进行集中配置,既要强化学科专业间的资源共享,也要统筹考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需要。这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符合上海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办学特色比较明确的学科专业建设会得到支持;二是在同类学校当中,学科专业建设突出的学校会得到支持。这就是资源配置的原则。我们希望通过这一轮学科专业建设的推进,使得上海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克服趋同化。
信息公开。政府部门定期公布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信息,包括招生、就业、社会需求以及人口变化等。其次,还需要公开各高校的师资情况、经费配置情况以及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的情况,以此来解决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绩效考核。通过考核,对资源配置、投入、使用的合理性及其对提高教育质量的实际效果进行全面评价,提高投入产出比。
2.建立政府、高校协商互动规划高校发展定位与学科专业建设的工作机制
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高校发展定位的基础,政府的规划引导是高校准确定位的保障,和谐共赢是高校谋求发展的主要目标,协商互动是高校定位工作的基本模式。我们通过协商互动,在新一轮上海高校发展定位和学科专业建设过程当中落实分类指导、重点建设、增量发展和比照衔接的建设思路。
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教委积极推进上海高校发展定位规划与学科专业布局优化调整工作,在全市高校范围内予以广泛发动和积极引导。2008年内曾先后6次召开全市高校校长专题会议,统一思想,明确要求,互动交流,有力引导,使这项工作逐渐得到了全市高校的普遍认同、积极响应和深入参与。学校领导亲历亲为,一些学校采取职代会、教代会等形式在全校范围对定位规划予以通报和听取意见。截止目前,全市27所市属本科院校(包括原交大医学院、2所民办高校、4所独立二级学院)和30所高职高专学院,已就学校发展定位规划基本完成与专家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协商互动。参与互动交流的有教育系统的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市政府相关委办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