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理工科通讯 > 2010年第9期 > 主任论坛
注重科学与人文融合 构建科学教育公共课的新模式
2010-09-08    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开大学教授 顾 沛

字体大小:

  南开大学“科学素质教育系列公共课教学团队” 是2007年首批10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之一,现在开设12门课程:“世界科技文化史”、“科研方法论”、“数学文化”、“天文学概论”、“宇宙掠影”、“基础生命科学”、“基础生命科学导论实验”、“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伦理”、“前进中的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物理演示实验”、“研究性学习”、“大学文科数学”。这些课程平均每门已开授10轮以上,受到学生的欢迎,受益面很广。其中,已有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1门课程被评为“天津市精品课程”。

  团队一开始就明确提出了“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的理念,课程既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技术观,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此类课程建设的新模式。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发展到现阶段,经过各高校15年的努力,人文类课程逐渐壮大,但同时却显现出科学类课程相对薄弱的状况。我们觉得,现在需要更加注重科学素质教育课程的建设,并且更加注重科学与人文两翼并重,相互融合。这种融合,不是两层皮式的“结合”,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式的“融合”。

  纵观历史和现实,人类社会的进步以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发展为第一生产力。科学家对真、善、美的追求,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献身精神;科学实践中质疑与超越、求真与务实的创新精神,都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科学研究中理性的逻辑思维方式,系统的处理问题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原则,无一不与人文精神相辅相成。科学类公共课中也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让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真正地两翼齐飞,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融合,在对学生人格养成、精神教化上是不可或缺的,也是深入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南开大学这类课程的建设原则是:以科学教育的内容为主体;注重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体现文理交叉,多学科交叉;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融素质教育于课程教学之中,使学生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上全面提高。

  例如,“世界科技文化史”课程,从“文化”的视角讲授世界科技史,不仅是史实和知识的传授,而且是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该课程的教材曾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该课程被评为“天津市精品课程”。

  “科研方法论”课程从方法论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协助学生处理好科研基础、科研实践与科研方法三者的关系。南开大学多年来开展本科生科研创新“百项工程”成效显著,许多学生反映:“'科研方法论'这门课中学的东西,在'百项工程'中用上了!”该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数学文化”课程从文化和思想的角度讲数学,注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与应用性的统一,着力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既把多年来学习的数学知识上升到观点、精神、方法、思想的层面上,又从文化和哲学的角度反观数学发展中的规律。该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该课程组200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天文学概论”课程介绍无穷无尽的宇宙,不但开阔了学生眼界,而且使他们自然地把短暂的人生与浩瀚的宇宙相比较,珍惜宝贵的青春年华,从而影响学生的人生观。该课程的教材被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许多高校采用,并在台湾以繁体字出版。

  “基础生命科学”课程以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为主线,以生物结构与功能为理论基础,以生物与人口、粮食、环境、资源、能源、健康等热点问题为切入点,通过专题的形式,对非生物类专业的学生进行“生物科学与技术”的教育,提高学生生命科学的素养。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伦理”课程从人类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高度,剖析环境问题的本质,并结合各国实践介绍可持续发展战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环境伦理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树立生态文明观和科学发展观。

  “前进中的物理学与人类文明”课程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深入浅出地讲授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如何一步步地逼近真理;对大到星团、宇宙,小到夸克、电子的物质世界进行探讨,并展现它们的演化和联系。

  “大学文科数学”课程在讲授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文科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的相辅相成,让学生学会以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去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该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会商科学教育工作
·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科学教育事业欣欣向荣
· 以科学教育推进科学普及
· 科学教育要“有趣有料有生活”
· 院士学者献计献策:科学教育 向何处去?
· 六十多位院士学者为我国科学教育发展献计献策
· 基教科学教育思考:科学教育亟需突破应试瓶颈
· 科学教育应有国际化视角 不用教科书上课
· 科学教育不该被遗忘 应培养孩子们的“饥饿感”
· 美国科学教育中的探究与实践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