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7日的《科技日报》以“南开大学科学素质教育课程影响广泛”为题,报道了本教学团队及其课程。2009年2月13日《中国教育报》的报道“给学生插上科学与人文的'双翼'--南开大学加强课程建设推动文化素质教育”全面报道了我们教学团队系列课程的效果;结尾说:“南开大学的教学实践为那些在'曲高和寡、门庭冷落'的困境中挣扎的理工类公共选修课提供了经验,为科学素质教育提供了经验。一些课程的魅力已辐射到全国高校,他们纷纷向南开大学咨询,希望开设类似的科学素质教育课。”
团队的各门课程都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
一位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评课意见中写道:“数学文化课向我展示了数学极富魅力的一面。不是以往数学课上的定理、公式、计算和题海,而是数学的思想、精神和方法。我第一次用美学的眼光来看待数学;第一次了解到数学在各个领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一次走进数学史的长河,去追随数学家的足迹;第一次体会到数学中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第一次知道曾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三次数学危机,希尔伯特的23个问题等等。”
“世界科技文化史”课程对于理论界的某些疑难问题,包括对某些有争议人物(如柏拉图)、有争议学说(如“以太说”)、有争议问题(如近代科学与古希腊文化的关系)、有争议“时期”(如中世纪)的评价,在教师指导下实行讨论式教学--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和网络上讨论或辩论。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哲学专业一位学生写道:“许多文科同学过去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经济方面,殊不知科技发展史对于了解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益处。了解人类如何拨开层层迷雾,从洪荒世纪发展到火箭和信息时代所付出的汗水和鲜血,十分必要。认识了历史便有了一种责任,多了一份追求,少了一些迷惘。”
学习“科研方法论”课程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组成研究小组,由教师提供或学生自选科研课题做“课程大作业”。同时,提供课堂演讲机会由学生自己介绍大作业的设计、研究及完成过程,模拟学术报告形式进行答辩。这种教学方式受到众多学生的欢迎。目前,已有数百件优秀大作业在教学中使用。经济学院的一位学生写道:通过“科研方法论”课程的学习,经受了一次“准科研”的训练,并从中认识到为学、为事和为人的意义。
“天文学概论”课程以康德关于“道德与星空”的名言为引导,启发学生关于“宇宙与人”的哲学思考,影响着他们对人生的看法。一位学生写道:“我曾经对人生抱着绝望的态度,有过轻生的倾向。天文课的学习,自然界极致的美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我必须忘却烦恼,感受豁达,走出疾病的阴影,走向光明的未来。”该生毕业后现在北京某研究所攻读博士。
“基础生命科学”课程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植物分布的实地调查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专业一位学生说:这门课,让我了解到许多生物方面的学问;还学会了感恩,懂得了做人要有责任心……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伦理”课程在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实地考察中引导学生看到,环境问题不仅是技术的、经济的问题,而且是文化的和价值的问题。教师在现场结合自己多年来的观察与研究,深入浅出地介绍七里海湿地特有的动物、植物,影响学生环境保护的价值观。信息学院的一位学生感慨地说:“七里海湿地的生态现状,折射出中国整体自然环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