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课程带动的学生活动,广泛、多样,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每一轮“天文学概论”和“宇宙掠影”的选修课,教师都带领学生在校园内认识星空,考察关于星座、月相、行星运行规律,学习黄道和赤道等基本天文知识。几年来还组织学生去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和怀柔观测站13次,参加人数约700人。
“数学文化” 、“大学文科数学”课程编辑发行了5期《数学之美》内部刊物,举办了6届全校范围的“数学文化节”,4届全校范围的“数学之美”论坛。
课程教师还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课题研究。在南开大学本科生创新科研“百项工程”中取得优异成绩,几年来取得了“百项工程优秀项目”两个特等奖和五个一等奖,其中一项还获得了第八届“挑战杯”天津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团队教师还指导学生科研小组承担了三个“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并且有两个项目获奖。
近两年,我们出版了6种教材,3种教学参考书。
2008年以来,我们发表了20余篇相关的文章;有80余所高校邀请我们做报告;我们还举办了两个全国性教学研讨会,较好地发挥了辐射作用。
我们教学团队中的每个教师,不但讲授科学素质教育课程,同时也讲授专业课程。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自从在讲授科学素质教育课程中注意到“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以后,在讲授专业课程中也能主动去挖掘其中蕴涵的文化素质教育素材,实施素质教育。而且这样做以后,觉得更加抓住专业课程的本质和精髓了,课堂也更加生动活泼了;我们教师自己也有一种“教书又育人”的成就感。
我们的教学成果“构建科学教育公共课新模式,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科学与人文双翼齐飞'”于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为推动全国高校科学素质教育课程的建设,我们教学团队先后举办了两个大型的研讨会:
2008年7月,“数学文化”课程组成功举办“全国高校数学文化课程建设研讨会”。会议影响很大,不但大陆的主流杂志《高等数学研究》、《大学数学》、《中国大学教学》报道了该研讨会,而且台湾的《通识在线》杂志也用两个整页的专文报道了这个数学文化课程建设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的直接效果是推动了许多高校开设数学文化课。现在,全国开设数学文化课的高校,大约已有150所。
2008年11月,在教育部高教司的支持下,南开大学举办了全国高校“科学素质教育课程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 教高司函 [2008]103号 ),试图在推动理工科专业教师开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上做些工作。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全国50多所高校的120多名教师参加了此次研修班,共同探讨如何开设科学素质教育课程。周远清先生和王义遒先生分别为会议做了专家报告。周远清先生在专家报告中说:“这次会议很有意义,将来可能会证明它是在我们国家的文化素质教育里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中国青年报》、《天津教育报》、《中国教育报》分别以“大学科学与人文教育割裂成顽症”、“科学与人文可以双赢”、“给学生插上科学与人文的双翼”为题,报道了这次研修班。在该研修班举办以来的一年半时间里,常常有高校与我们联系,咨询和讨论:怎样开设科学素质教育课程,如何使科学与人文有效相融。
南开大学乐意经常与各校交流,互相取长补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