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我省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新阶段,特别是通过“质量工程”建设,办学条件和实力有了明显的提升。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落实省部共建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协议为契机,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坚持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内涵发展放在首位,推进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努力构建具有湖北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实现由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强省的跨越。
一是继续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和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到2010年,我省本轮“质量工程”项目评审立项工作将全面结束,今后的工作重点将转向内涵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国家和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以及辐射、示范和引领作用,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和对人才的需求变化,统筹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加大专业调整力度,优化专业设置和布局。加强重点、特色专业建设,实施“511人才培养计划”(即面向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5大支柱产业,从高校中遴选100个相关专业,与5大支柱产业中的至少10个企业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更好地为我省总体发展战略服务,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各类紧缺、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是加强高等教育统筹,建立高等教育资源联动共享机制。在启动部属与地方高校支持合作计划的基础上,协调同类型、层次的高校,广泛开展资源共享、教师互聘、联合培养、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教学合作。依托高职教育联盟,以行为为纽带,以专业为平台,组建一批高职教育联合体,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就业导向、顶岗实习”以及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一体化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和人才培养新模式。继续做好高等教育教学优质资源网和高校数字图书馆两个平台建设,重点是加强资源库的建设,建立完善运行机制。
四是加强分类指导,实施分类管理。探索建立符合我省高等教育实际的高等院校分类管理办法,支持和引导高校根据学校的传统和特色,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科学合理定位,制定完善事业发展规划和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在合理定位的基础上,加强分类指导,建立各类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以及信息公开和发布制度,积极开展新一轮本科院校教学水平评估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本科专业合格评估等各项工作;坚持和完善教学巡视员制度,形成政府、社会、高校三位一体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督导机制。
(本文系 2009年全国高教处长联席会议交流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