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理工科通讯 > 2006年第12期 > 工作简讯
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2006年全体会议召开
2006-12-04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字体大小:

  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于2006年10月11—14日在西北大学召开。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地理科学、地球物理与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四个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体委员、联络员等共计126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国伟院士、副主任委员吴德星教授、蔡运龙教授和大气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谭本馗教授共同主持。张国伟院士代表教育部高教司向各位委员颁发了聘书。


  张国伟院士在会上就我国地球科学高等教育的现状、地球科学的新发展以及新一届地球科学教指委的工作任务等发表了讲话。他指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向地球科学提出了新的重大需求,地球科学正处于新的重要发展时期,建立地球系统科学,并以地球系统科学的理念加强地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从而发展、构建新的更高层次的地学理论与知识体系,已是当代地球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面对国家、人类社会发展与地学发展的新形势,地学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因此,新一届地球科学教指委任重而道远。


  吴德星教授、蔡运龙教授、谭本馗教授、胡文瑄教授分别就海洋领域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地理学的社会需求与高等地理教育、中国气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未来、地质学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设优质教学资源等做了主题发言。会议还就坚持地球科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地学人才等议题进行了报告,在与会代表中产生了强烈反响。


  本次大会采用分组会议和专题讨论的形式,就我国地球科学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本届教指委工作计划和思路、工作规范、委员职责等内容进行了充分讨论。会议决定,本届教指委要完成好以下几项重要任务:


  (1)高度重视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用研究成果来指导地学教育与教学改革发展。地球科学教指委及各分委员会应组织精兵强将,在上一届教指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认真地研究和重新编写高质量的地球科学(包括地球物理与地质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与海洋工程)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力争能在本届教指委任期内公开出版。


  (2)各分委员会应在全面了解、掌握当代地球科学发展现状及地学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充分征求各教学单位意见、积极组织讨论,并最终制定出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现今国情和地学高等教育现状的各分枝学科专业规范,以便能够真正起到“指导”作用。


  (3)专业评估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是一项重要的新任务,它将为今后的地学类专业评估提供重要依据。因此,各分委员会承担单位应本着严谨求实的态度,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精心组织,具体任务落实到人,完成准确、客观且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专业评估标准。


  (4)本届教指委应充分利用“大学地球科学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这一重要平台,进一步积极组织并加强地学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为增进各地学类高等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大学地球科学基础课程报告论坛”是包括地球科学教指委在内的多家单位共同发起的地学类课程论坛,旨在为全国高校地球科学的任课教师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教学研讨和交流平台,围绕广大教师在课程建设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开展广泛交流和深入研讨。因此,地球科学教指委全体委员应积极参与,并将其与教指委实际工作密切结合起来。


  (5)切实加强地球科学教指委在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实验室建设、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宏观指导作用,将教指委的工作落实到实处。


  ◆积极做好国家级规划教材的推荐工作,与相关出版社密切合作,力争推出与出版一批优质教材。


  ◆通过各分委员会公开、公正的专家评审体系, 认真严谨地完成“国家精品课程”推荐工作。


  ◆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是地学类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指委这一平台,支持、配合国家基金委关于基地人才培养基金,并积极加强各院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努力推进实习基地的共建和资源共享。


  ◆师资培训工作是高等学校队伍建设的核心,我们应在教育部、国家基金委和各地学类高等院校之间起好桥梁作用,积极推进并促成教育部、国家基金委关于教学骨干教师培训计划的具体实施。


  ◆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室建设经验交流,有利于各院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指委这一平台,采用各种形式,利用年会及其他各种机会,积极组织和开展教学研讨,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院校之间、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推动我国地学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积极支持、配合国家基金委关于理科人才培养的改革,促进基地建设发展。


  (6)由于地球科学教指委所涵盖的学科广、交叉性强、差异性大,需要积极发挥教指委下设各分委员会的职能。各分委员会既要相对独立、又要互相支持,加强协作和沟通。教指委主任、副主任,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及秘书长之间应保持密切联系,可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地召开主任、副主任委员联席会议,及时讨论和解决教指委的各项具体工作。


  (7)2010年教指委全体委员会议将由南京大学承办,2007—2009年主要以各分委员会会议为主,以便就各自的学科方向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发挥更为有效的实际作用。


  (8)“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提高质量。因此,教指委全体委员要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加强地学教学质量保障措施的研究制定工作。积极推广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推广优秀教学成果,促进地学领域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质量保障措施的推广运用。


  (9)全体委员还应积极采取各种形式,及时收集、交流地学领域教学、科研、招生和就业等方面的信息,为高校地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本次大会在充分酝酿、讨论的基础上,全体参会代表还对我国目前地球科学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提出了一些重要建议:


  (1)教指委应适当开放,可以吸纳港、澳、台地区高校的教师及管理人员参加,也可吸收部分企业代表参加。


  (2)在我国部分条件较好的本科教学领域(比如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可以考虑增加学生国外学习或实习模块。教指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组织国外本科教学专题考察或研讨。


  (3)10余年来,我国地学类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已取得重大进展。国家应继续加强理科基地建设,继续保持其良好的辐射示范作用。


  (4)保护与改善环境、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减轻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是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寻求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根本性、战略性问题,它贯穿国民经济建设的全过程,渗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显然,旨在认识地球的地球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对地球系统的整体性研究,既在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又在维护国家权益的斗争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学支柱。然而,我国目前地学类人才极为缺乏,地学人才培养已到了紧要关头。国家应给予高度重视,加大投入,提高地学的全社会地位,并在国家政策上给予倾斜。


  (5)地球科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科学,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大力加强地学类专业野外实践教学环节及实习基地建设。应适当多建一些野外实习基地,从国家的高度组织实施野外实习基地的共建和资源共享。在野外实习基地建设中,要重点考虑地域分布,做好学科专业类型、基地类型(地学认知实习、技能培训实习、综合能力培训实习)等方面的布局,并与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密切结合,实现地学教育资源的合理、合法使用与保护。


  (6)在野外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可以考虑集成各区域院校现有野外实习基地的成果,以地域“实习基地群”的概念建设大区实习基地。


  (7)近1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地学类专业的办学经费已严重不足。现行国家投入经费难以维持地学类专业学生的教学需求,尤其是野外实践教学经费的严重短缺,导致许多院校不得不持续压缩野外及室内实践教学学时,极大地影响了高质量创新型地学类人才培养。因此,我们强烈呼吁,国家应从财政拨款、招生、就业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地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对地学类专业高校本科生及研究生的生均财政拨款,在现有基础上增加50%。设立地学类专业优秀贫困学生专项奖学金,对自愿到地矿一线工作的毕业生实行国家补贴政策。(西北大学 赖绍聪)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