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理工科通讯 > 2006年第12期 > 校长论坛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教授谈:研究型大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2006-12-04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字体大小:

 

  朱崇实教授认为,所谓创新,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创造成果的基础上,能够作出新的突破,包括作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或作出创造性的应用。他认为,创新包括两种类型:发现和发明,即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事物和创造过去不曾存在的事物。也就是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并按新关系创造形成新的作品。由此出发,朱崇实教授认为,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备这些素质和能力的人。而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培养学生具备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并按新关系,创造形成新的作品的素质和能力。


  朱崇实教授指出,具体到本科生培养层面,普林斯顿大学提出的本科毕业生十二项标准和哈佛大学文理学院提出的本科毕业生五项标准,都蕴涵着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人格、智能和身心三个方面。这两个标准,对于我们思考探讨中国大学的本科生培养创新型人才标准,具有借鉴意义。


  普林斯顿的十二项标准是:(1)具有清楚地思维、谈吐、写作的能力;(2)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5)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6)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7)具有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8)具有辨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9)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10)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11)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12)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


  哈佛大学的五项标准是:(1)必须能够清晰而明白地写作;(2)应该对认识和理解世界、社会和我们自身的方法具有一种判断鉴别的能力;(3)必须对自己的文化和其他文化有一个广阔的视野,并在这样的考虑之下安排自己的生活;(4)了解并思考过道德和伦理问题,在做道德选择时具有正确判断的能力;(5)在某些知识领域应当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归纳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标准,可以认为,我国大学要培养的创新型人才,起码应该具备这样五项基本特征:一是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二是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三是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四是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合作或共处。五是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能承担艰苦的工作。


  朱崇实教授认为,作为一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有着内在的规律要求。综观世界各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其创新型人才培养都有相似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牛津、剑桥在早期就把“探索”与“养成”作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19世纪初,柏林大学创始人洪堡提出的“由科学而达至修养”原则成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典范,德国大学由此培养了大批世界顶尖级的科学家,并创造了累累的科学研究成果,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世纪以来,美国吸收德国的成功经验,在约翰•霍布金斯大学设立研究院,开创了研究生教育的先河。20世纪初,蔡元培把德国的原则带回中国,以探求高深学问为目标在北大进行开创性改革,其形成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以及学习自由的传统对于促进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1924年,厦门大学明确学校办学的三大任务是“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阐扬世界文化。”此后8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秉承这一校训,致力于以科学研究引领学科发展,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把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培养了一大批大师级专家学者,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专门人才,部分成为国内学术泰斗。例如社会科学方面,就有葛家澍、邓子基、许涤新、余光中、韩国磐、潘懋元等人。


  第二,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个性化的培养原则。朱崇实教授认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核心是自由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的差异,因材施教。柏林大学成功地把自由教育与科学研究统一起来,提出学习自由是构成学术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和认识真理的先决条件。正是这种坚持宽松的学习自由,使柏林大学成功创造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学习组织形式——“习明纳”(Seminar)。哈佛大学成功吸收学习自由的思想,并把这一思想转化成为可操作的选课制度。这一成功改革不仅有助于高等教育挣脱保守的控制和束缚,维护学术自由的权利,更为重要的是,它从制度层面为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朱崇实教授指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规模发展到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群体出现多样化,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兴趣、能力、需求的差异性日显突出。如何适应不同群体的不同需要,设计一种多样化、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和弹性化、柔性化的教学运作机制,实现以学生为本、个性化培养,不仅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突破口。


  第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在一种创新文化的氛围中进行。朱崇实教授强调,一所大学是否有魅力,不仅在于其优美的育人环境,能够使人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制度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有没有自己的独特而优秀的文化。任何世界知名的古老大学都因其久远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令人神往,即便是新兴的知名高等学府也在构建大学精神及品格方面煞费苦心。他介绍说,有人曾这样描述牛津大学的教学:教授们每周把几个学生召到自己家里,抽着烟斗,向学生喷烟,就这样,被系统地喷了四年烟的学生就变成了成熟的学者。这是对牛津导师制教学风格的一种风趣的描述,实质上则反映着这样一个理念,大学学习不仅要学到那些为今后生活做准备的特定知识与技能,更重要地是要学到一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是学到不知不觉在校园文化环境中熏陶出来的一种素养和精神状态。他认为,校园文化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环节是师生关系。综观世界研究型大学,无不在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方面不遗余力。所以,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充分调动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尽早进入科研训练,已经成为研究型大学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而如何营造校园文化、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
朱崇实教授介绍说,在新的历史时期,厦门大学提出了建设一所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从这一目标出发,借鉴国内外大学的成功经验,学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第一,确立本科教学工作的基础地位,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第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努力推进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第三,坚持以创新为目标的教学过程观,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第四,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第五,为学生优秀品德与健全人格的塑造创造良好的条件。

  (摘自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网站)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