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活动汇总 > 大型活动 > 高考三十年 > 回顾·盘点
高考恢复三十周年回顾 高考给中国带来什么?
2007-06-14  中国新闻网  陈冰

字体大小:

  六月八日下午五点,为期两天的全国高考落下帷幕,许多家长在学校门口给孩子和老师拍照留念。 中新社发 王东明 摄

  中新网6月12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今日刊发评论说,恢复高考制度,从某种角度看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锣鼓。过去近30年中国的剧变,是科学的力量催生出的。而对科学和人文的尊崇,始于高考恢复。原文摘录如下:

  “高考30年”,这个充满乡愁的字眼在中国媒体频频露面,让“改变了命运的人”惆怅万端。且不说那些步出文革步入大学的“老三届”几乎人人都是传奇,就连我等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跨过独木桥进入大学的“后来者”,提起高考总有无限感慨。“高考30年”,是一个值得纪念同时也值得反思的话题。

  恢复高考制度,从某种角度看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锣鼓。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探索,对人类文明的洞见,撞开了僵化的体制,开启出80年代一波又一波思想潮流,耕犁出90年代一层又一层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导引出21世纪的科学发展观。

  这一系列改变中国面貌的力量,不是来自大学,而是因高考而辐射出的对科学和人文的尊重,以及由此聚合的追真问实、独立思考、放眼全球的探索和革新。

  高考带给中国的还有“考试超越了教育”,掀动起繁荣的“考试产业”。大学在产业化的道路上越来越有企业的特征,而少了许多教育机构的色彩。“知识改变命运”的旗帜下很多人跳出“农门”,获得进入白领阶层的入场券,但同时也深刻改变了青少年的命运。

  开启科学发展新时代

  1977年,笔者还是青藏高原边缘上一个牧羊人家的孩子。那年夏天,县里的干部骑着马到各家各户传达中央文件,说邓小平要复出了。到了10月份,广播里播送着恢复高考的消息,父亲的脸上露出少有的微笑,“一个新的时代就要开始了”。这时候,我才知道还有“大学”这么一种学校,也才知道父亲居然曾经是老牌大学生。

  次年,父亲的马背上多了一份《人民文学》。再过一年,平反、复职的父亲从马背上走下,带着全家走出深山,“考大学”成了我们坚定的梦想。

  恢复高考制度,不仅是邓小平复出后的第一壮举,也开启了中国科学发展的新时代。高考把人们从战战兢兢的政治混水中解放出来,引向科学探索的路径。老知识分子走上专业岗位,新大学生在知识的沐浴下探索真理,城市工人沉浸于技术革新的揣摩中,就连农村和笔者曾经生活过的遥远的牧区,都拿起了识字课本。

  高考只让一小部分“幸运儿”走进了大学,但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唤起了“振兴中华”的勇气和“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念。科学的光亮一旦照亮人们的眼睛,便有了真理标准问题的探讨,有了政治改革的呼吁,有了文化反思的冲动,有了西方科技和人文的引进,有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有了参与全球化的底气,有了科学发展观的卓然而立。

  过去近30年中国的剧变,是科学的力量催生出的。而对科学和人文的尊崇,始于高考恢复。

  中国最公平的制度

  高考还是迄今为止可信度和公平度最强的制度。各类考试、各种法律、规范和制度,人们对执行情况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疑虑,唯独在高考上,人们寄予很强的信任感。无论从考试、阅卷、还是打分、张榜,整个过程在严密的监管下进行。大学录取过程中不乏“递条子”、“走后门”现象,但人们坚信高考分数是准确而无舞弊痕迹的。

  还有,高考基本实现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无论是家庭背景多么寒酸,成绩突出就能被一流高校录取。能考上(不是花钱进入)大学的人,总能得到社会的尊重。

  “高考30年”,如果把反思的视野稍稍延展,就会产生这样一个问号:高考制度在不断改革,高考方式在变化,人们对高考的态度也因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为什么高考的信誉能如此长时间地保持?为什么其他制度就不能像高考一样让老百姓基本上无可非议?

  可以说,高考证明,在中国社会,很多制度是可以公正、清明、不折不扣执行。这似乎证明了有些人所言的“西式民主制度方能保证社会公正”是不完整的。那么,如何才能保证国家绝大多数法律、法规、制度都能做到公正、公平呢?

  变态的教育观值得警觉

  高考在给中国人带来理性头脑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时,也带来教育观上的某些变态。教育的目的渐渐变成了应试水平的高低,而不是培养健全的人格、文明的生活方式、适应生存的心智。

  伴随高考的是“考试产业”的繁荣。家长对高考的不惜血本和商人对市场的敏感洞察结合后,滋生出形形色色的补习班、培训中心、名师讲座、外语辅导、高考命题和教师推荐的参考书等等,从教学到出版全方位地绷紧青少年的考试之弦,以致让人从小感到“活着就是为了考试,成功在于成绩优异”。

  很多跨过“独木桥”进入重点大学,甚至到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高材生,高考遗留的心理紧张阴影至今难以排遣。每逢求职面试、考核等,梦里呈现的总是“天哪,我还没复习好,怎么就要考试了”的万般焦虑。

  对高考的崇尚,也剥夺了孩子们幸福的童年。本应该快乐的童年不再快乐,远离了无忧无虑好时光的“美好记忆”,多是背着越来越重的书包去参加各种补习课。教育的起跑线从小学提前到幼儿园,继而提前到零岁,现在盛行的是胎教,还没出生就嗅到考试的气息……这是“高考30年”应该关注的东西。

  笔者曾目睹一位教师妈妈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天,就抱着孩子诵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说是要从小开发智力,将来才能考上大学。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在强调素质教育,但实际上是比任何时候都追求考试能力,孩子们的世界越来越小成,只剩下一张试卷。

  于是,各类学校批量制造着“有知识无文明”、“能弹钢琴不懂音乐”、“重个人成功而不讲社会责任”的人。高校的招生人数在扩张,学习的压力没有减轻;一方面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企事业单位又在抱怨人才短缺。这些尴尬,应当是“高考30年”之际尤其深思的。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进步与局限 高考恢复30年:纪念的钟与反思的鼓
· 高考恢复三十年:近九成人称命运因高考而改变
· 调查显示:三成公众盼高考“统一”促“公平”
· 调查显示:中国公众对高考制度总体持肯定态度
· 高考30年成败检讨:改革需思路清晰路径对位
· 调查显示:恢复高考30年来高中生体质持续下降
· 前部长上书忧心应试教育吁全社会努力医治顽症
· 回望30年之历史深处 高考决策交锋的四个回合
· 首倡恢复高考的功臣归属模糊疑案折射变革(图)
· 政策解读:多项新措施推进改革 保障教育公平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