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找准着力点 提升高校人才队伍自主创新能力
2005-12-14    中南大学

字体大小:

  中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近几年来,我们坚持“人才队伍建设服从和服务于创新能力建设,创新能力建设支撑和带动人才队伍发展”的基本理念,找准着力点,着力培育和提升人才队伍的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较明显成效。

  近五年来,我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18项。2004年更是一举摘得8项大奖,获奖数居全国高校第一。今年8月,又有6项成果通过国家科技大奖评审委员会评审。近七年来,我校共有6项科技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居全国高校第3位。在基础研究方面,“973计划”首席项目增加到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在全国高校的排位由2000年的第24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14位。国家发明专利申请量五年来增加4倍。

  一、构筑大平台,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必须有创新基础条件来保证。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条件平台是取得重大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我校集17个国家重点学科、1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优质资源,构筑了“2+5+1”交叉学科创新大平台,组织大队伍,开展原创性研究,显著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如建立在国家粉末冶金重点实验室、国家粉末冶金工程中心、国家粉末冶金产品检测中心基础上的“军工新材料研究创新团队”,集聚了材料、化学、冶金、机械、电子、航空等6大学科150余人的稳定研究队伍,高起点组织原创性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近几年不仅每年争取到国家研究经费近亿元,而且还形成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3个国防军工“杀手锏工程”基地。2004年更是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结束了该奖项连续六年空缺的历史,引起中央和全国高度关注,今年7至10月,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相继来校视察。

  二、承担大项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需求比大学更能促进科技的进步”,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目标开展科学研究,是我国当前科技工作的重要特征。承担国家重大项目,能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也能得到国家重大支持,从而集聚优秀人才,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近几年来,我校以14位两院院士为核心,形成优秀创新团队,积极承揽国家重大研究项目,新增千万元以上的国家重大研究项目11项,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项,973计划首席项目4项。正是在这些重大研究项目的引领下,一个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交叉学科创新团队迅速成长起来,在解决国家建设急需解决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同时,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如:依托“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复杂装备极端制造与智能化”等三个创新平台承担的“提高铝材质量的基础研究”、“高性能铝材与铝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两个“973计划”首席项目,聚集了选矿、冶金、材料、化学、机电五大优势学科的200余名优秀创新人才。这两个项目完成后,其原创性成果将为我国铝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可延长铝土矿资源保障年限约50年,提高氧化铝产能相当于节约投资290亿元,降低铝电解能耗相当于节省一个三峡电站。

  三、产学研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当代科技创新不仅需要多个学科的交叉渗透,而且还需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与集成。开展产学研合作,构建科技创新大平台进行联合攻关,是攻克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难题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高校和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我校依托前沿学科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与相关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结成结成全面的产学研联盟,发挥和集成各自优势,有效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如“微生物冶金创新团队”在开展生物冶金科技攻关过程中,与江西铜业公司、云南铜业公司、广东金偃铜业公司和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结成联盟,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已获得国家科技大奖2项。同时,在这些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重大研究成果的感召下,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微生物学会主席James Tiedje教授,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微生物基因组学与生态学研究室主任周集中博士等多名国际顶尖人才先后加盟“微生物冶金创新团队”,进一步增强了团队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引进国外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引入国外优秀人才,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是缩短与国外先进技术差距的有效途径。在我校发育与疾病分子遗传学基础研究平台的建设中,我们通过积极的国际合作,成功引入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癌基因发现者Michael Bishop博士在内的8位美国科学院和英国、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加盟创新团队,并已获得国际合作研究基金400多万美元,加快了平台的建设,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2005年,这个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已通过国家科技大奖评审,并受到诺贝尔奖评委会5名核心成员Maria  Masucci教授的高度评价。

  五、推进制度创新,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制度保障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起着基础性、导向性和长期性作用。

  --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坚持品德、学术、能力标准,打破常规条件限制,打破学科行政壁垒,建立面向海内外的创新型人才公开选拔任用机制。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由学校组织公开选聘,团队成员则由学术带头人自主选聘,从源头上确保人员的构成符合自主创新的需要。如“高性能炭/炭材料创新团队”中,60多名成员来自不同学院的6大学科,核心成员几乎都具有海外留学或研究经历。团队中先后有11名年轻优秀博士后被委以重任,其中两人为项目执行负责人,三人为项目子课题的负责人,他们与团队成员一道,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发现、发明和创新,在炭/炭领域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36篇,EI收录75篇,形成了11项国家发明专利,为摘取技术发明一等奖做出了突出贡献。又如,分别由邱冠周教授、杜勇教授、夏昆教授领衔的以青年创新型人才为主体组成的创新团队,先后成长为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和教育部“创新研究团队”。

  --创新人才评价考核机制。自主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其固有的内在规律,需要宽松的环境。对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的考核,更注重用团队整体业绩质量和发展前景加以评价,也就是注重考核其核心作用的发挥,学校聘请专家委员会行使评价权;对团队其它成员的考核,则更注重于聘期考核及其对团队整体业绩的贡献度大小,评价权主要由团队学术带头人行使。

  --创新内部分配机制。建立以人的价值和产出为主要依据的分配激励机制,挖掘创新潜力,推动创新创业。逐步建立起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成员协议津贴制度,使他们彻底摆脱年度短期业绩考核带来的种种困扰,集中精力潜心于创新研究。津贴分配更加注重创新研究导向,每年拿出岗位津贴总量的30%激励创新研究。

  六、优化人文环境,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营造和谐氛围

  人文环境是一个组织的潜环境,是一种无形的鼓舞和约束力量。对于以学术为追求目标的大学来说,优良的人文环境是滋养创新型人才和学术的最肥沃的土壤。

  --牢固确立符合自主创新需要的新理念。牢固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确立创新型人才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战略性和决定性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倡导“艰苦创业,勇于奉献,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宽容失败。

  --把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特征,充分激发其内在创新潜能。创新型人才更多的是希望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能在个人成长、业务成就、民主参与学术事务等方面得到满足。针对这种需求特点,学校建立了教授委员会制度、学科首席教授及责任教授制度、杰出人才成就奖励制度等体现人才更高存在价值的管理机制。

  --推行“人才特区政策”。以开放的胸怀从国内外出公开选拔优秀创新人才,并通过积极推行“三配套”、“三接轨”的特区政策,即“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薪酬的落实与国际接轨、团队的管理与国际接轨、经费的使用与国际接轨”,使他们真正拥有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相近的自主创新环境。

  多年来的办学实践证明:自主创新是我校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才队伍建设必须牢牢抓住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这根主线。在建设创新型大学目标的指引下,我们将更加坚定地走自主创新之路,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统领人才队伍建设全局,努力为中华民族的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中南大学:团支部建在社团里
· 中南大学:德育工作新尝试——院系打造特色品牌
· 中南大学:国家助学贷款结硕果
· 中南大学:学校建起网站 学生告别网吧
· 中南大学:首招指挥军官研究生
· 中南大学成立世界首家内镜医学研究院
· 中南大学揭开茶诱导血癌细胞“自杀”之谜
· 中南大学采取措施积极应对食品价格上涨
· 世界首所内镜研究院在中南大学成立
· 社科院专家李培林:大学扩张潜伏财务风险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