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国家课题瞄准大学生野外生存训练
2002-07-29    特派记者 阎建立

字体大小:

  ■此举意在拓展高校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

  ■负重登山、冒雨行进、野外宿营……大学生野外生存训练首次实验日前结束

  7月18日至23日,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东北林业大学三所高校的60名大学生在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进行了为期五天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他们经历了负重登山、冒雨行进、夜宿野外、穿越沼泽、沿河漂流等种种考验。

  此次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十五”国家级课题《拓展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在高校中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实验研究》的首次实验,该课题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牵头,课题组设在华东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林业大学成为首批实验学校。

  除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东北林业大学外,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赴湖北神农架、华东师范大学和浙江林业大学赴浙江天目山分别进行了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本报记者对赴东北进行野外生存训练的大学生进行了全程跟踪采访。

  1背包重达20多公斤

  对于到帽儿山来进行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大学生而言,确切地说,他们的野外生活应该是从7月17日开始的。因为这一天晚上他们就睡在自己在东北林业大学操场上搭建的帐篷里。

  清华大学来了20名学生、两名带队教师,中国地质大学来了20名学生、5名教师。当天下午,东北林大组织所有参加野外训练的学生和教师进行了两个小时的简短培训。

  18日上午,全体队员和教师在林大举行了开营仪式。第一天的行程是从侧翼负重爬上帽儿山,再从另一侧岩降下山,到离山顶两小时行程外的平地宿营。

  帽儿山距离哈尔滨市近百公里,主峰海拔805米,山势陡峭,因山形酷似帽子,故称帽儿山。

  11点40分,当三校师生在山脚下设立环保警示牌时,天上突然飘下了毛毛细雨,林大老师说:“这会给登山增加不少难度,因为山体湿滑容易摔跤 。”每一名同学和教师都背着一个20多公斤左右的行李包,包括睡袋、防潮垫、食品、衣物、帐篷、炊具等,对于个子比较矮的女同学,包的高度和身高差不了多少。

  地质大学的师生开始校对GPS(全球定位仪)。地质大学的邓老师告诉记者,仪器上数据差2秒在实际上就可能偏出去一两公里。

  2午饭是面包、榨菜、咸鸭蛋

  由于第一天心气高,到下午2点大家都顺利抵达山顶。午饭就是一个面包、一个咸鸭蛋、一袋榨菜,在以后的几天里,早饭和午饭都几乎与此雷同。

  3下山摔了18个“屁墩儿”

  下午2点50分,东北林大和地质大学学生先后准备下山,清华师生最后离开山顶。

  从山顶下山共有三次岩降,高度都在七八米左右,由于大多数同学和老师是第一次岩降,再加上雨后湿滑,岩降速度很慢。当清华队从第三个岩降点下来时,已经是晚上7点,天已经黑了。由于和前两个队失去了联系,走在前面的十几个同学走了20多分钟的弯路又绕了回来。天黑后,地上起了很大的露水,在稍陡一点的下坡处,必须得把着绳子才能走。

  来自清华大学女篮的李翔同学身高1.77米,她给自己数了数,一共摔了18个“屁墩儿”。下山时,大多数时候她都不敢站着走,用两只手撑着地一点一点往下蹭。带队老师张威教授今年43岁,是所有带队老师中年龄最大、职称最高的,一次他将滑倒时抓住了一棵一寸多粗的小树,绕着树转了一圈,树折了,人摔出去两米多,张老师后来专业地称之为“转体三百六十度折树摔”。

  4林大组织了救援队

  由于岩降的耽误,竟使清华队与前面两队失去联系。

  清华队的队员有一半以上来自清华科考队,其中包括4名博士生、6名硕士生、10名本科生和1名教授、1名副教授。由于有野外生存的经验,即使黑夜里在密林中穿行,就连女同学都没有丝毫的慌乱和害怕。大家绝对听队长一人指挥,不时报号点人数,男女同学互相手拉手,用手电为前面的人照亮。记者把自己较轻的包与一名叫“何仙姑”的女博士换着背,她的包比记者的包重将近一倍。

  在近9点的时候,清华队终于回到了出发点。而此时东北林大副校长陈文斌已经组织好了救援队:两辆摩托、两辆吉普、两辆面包、一辆轿车,20多名救援人员。陈校长说:“我想用这些车的大灯把山照亮找人,再不行就调防火直升机。当与清华队联系上时,救援车已经在路上了。”

  5一天走了30公里山路

  7月19日,对于大多数学生和老师来说可能是最难受的一天。原计划是定向越野,从大本营经过两小时翻过一座山到林大老山实验站,经4小时负重行军到进德屯,再返回大本营。早上临时调整为在进德屯宿营。事后,据带队老师估计,这一天的行程大概是30公里。

  前一天清华队晚回事件让领队老师谨慎起来,决定让地质大学走最前面,林大断后,把清华夹在中间。因为林大对当地较熟悉,而地大的老师在此之前来探过路。三个队分别交换了两部对讲机,以保持相互的联系。

  这一天最难受在于路途太长,尤其是下午的4个小时,经过了前一天的负重登山下山。上午还要翻过一座海拔500多米的山,要命的是山上并没有路,要靠前面的人找路、开路,所以队伍只能走走停停。

  在最前面开路的是地大的邓老师、马老师和林大的何老师,一人一把砍刀。邓老师告诉记者,开路非常费劲,大家背的包又高又大,必须清除沿途的障碍,又要尽量避免对植被的破坏,走走停停特别耗体力。

  6脚底走得起了泡没人叫苦

  从老山实验站到进德屯经过一段沼泽,有好几位同学在走的时候,脚拔出来了,鞋却留在了泥里。走在前面的同学不断找来石块或树枝为后来人铺路。

  非常糟糕的是,在许多同学的脚已走得生疼的时候,由于带错了路,地大队和清华队多走了两公里多的弯路。胳膊和腿上被划破的地方已经涂上了紫药水,有的同学利用休息时间用针挑破脚底的水泡,但是没有叫苦声和抱怨声。

  7在瓢泼大雨中宿营

  晚饭还是挂面、米饭,有经验的同学在帐篷旁升火驱湿,并在火上蒙上蒿草驱蚊子。

  8点钟,晚饭吃到一半时,下起了细雨,不到5分钟,雨突然变得如瓢泼一般,连炉具都来不及收,有些人被全身浇透。清华大学的三个帐篷开始没挖防水沟,几个男同学冒雨完成了这个工作。

  大雨整整下了一夜,这个雨夜,记者和清华的三名同学挤睡在一个帐篷里。也许是太疲劳了,刚过9点,身边的同学就睡着了,全然不顾帐篷里的湿闷。

  8一觉醒来满脸是水

  7月20日早晨雨仍没停。

  按原定计划,这一天的行程应该是穿山越岭到黑瞎子沟宿营,沿途过溪流,架设独木桥过河、溯溪登山、穿越丛林。由于前两天的强度太大,所以缩短了路线,并决定帐篷不用学生背了。

  地质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同学都穿上了雨衣,林业大学则比较惨,他们每人只配了一块床单大小的塑料布,同学们大都用塑料布把包裹起来,人淋在雨里。他们说:“只要保证睡袋和衣服不湿,至少晚上睡觉会舒服一些。”但事实上,到晚上有好些人的帐篷和睡袋都是潮的,林大园林系99级学生当天晚上睡觉时的感觉就是热、闷、潮,“帐篷里的空气出不去,早上帐篷里外都是水,滴得满脸都是。”

  9见到馒头两眼放光

  雨天行军最大的好处就是凉快一些。经过3个小时跋涉,12点到达跃进营林区休息吃饭。中午,十几个记者被安排在林区护林人的家里“腐败了一把”:炒菜、米饭、馒头。记者后来拿了两个馒头给清华的同学,三天已经没见到干粮的同学们在欢呼声中两眼放光,拿在手里男女同学互相谦让,最后,一个馒头掰四半,八九个人分吃了。另外一名记者端出来两碗白米饭,在没菜的情况下被分食一光。

  下午雨停了,路也好走了。经过两小时的公路行军,不到4点就抵达了宿营地老爷岭。这是三天来宿营最早的一天,因为时间充裕,大家整体“腐败了一把”。清华做了四菜两汤:鸡蛋西红柿、炒豆角、辣椒黄瓜、凉拌黄瓜香菜、鲫鱼汤、西红柿鸡蛋汤,蒸了三锅米饭,同学们个个吃了个肚圆。带队女老师赵青副教授对记者说:“饭还没做熟,学生们就拿着饭盆围一圈虎视眈眈地等着,三天了,没吃过饱饭。”

  10采标本林大老师成“抢手货”

  7月21日,是学生们感觉最轻松的一天。上午采集标本,下午行军只有两小时。

  按照要求,上午进行“深山探宝”,每个队在森林中找10种乔木、10种灌木、10种草本、10种动物(包括昆虫)、5种菌类。这对于林业大学的学生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对于清华和地质大学的学生而言就难了。不到一刻钟,林大的学生就找够了所有的植物,对于名称、特性如数家珍,而清华和地质大学的学生只能区分外形的不同,因此,林大老师成了清华、地大学生的“抢手货”。

  11漂流成了“泼水节”

  7月22日的漂流对于学生们来说是期盼已久的。他们10点半就从驻地负重步行两小时抵达阿什河源头。阿什河漂流全长17公里,总体落差60米,有急流无险滩。学生们要漂流6公里,历时一个半小时,两个人一个皮筏。

  开始两公里,学生们还学着划桨,到后来桨就变成了他们的撩水工具,漂流到中下游就变成了“泼水节”。最先“发难”的是林大的学生。四五名学生下船站到狭窄河道两旁的石头上,用小盆往过往的船上撩水,他们对老师还算客气,只是意思意思。等到清华的学生就是一个都不放过,包括老师和本校同学。等临近尽头,所有被浇的人都来“报仇”。

  12“草爬子”爬进同学腋窝

  在河边唯一感到有些痛苦的可能就是林大的刘洋同学,一个同学用燃着的烟头直烫他的腋窝,原来刘洋在划船时被“草爬子”钻进了腋窝,幸亏被及时发现,用烟头烫死并拔了出来。

  林大的一位同学告诉记者,“草爬子”一般生长在草丛中,叮上人就吸血。由于“草爬子”是无肛科,所以会顺着血管往里钻,不会往外钻,最后烂在血管里,钻进去的地方一下雨就疼。最好的救治办法就是及时发现,用烟头烫死它,然后整个拔出来。

  13野外生存终生难忘

  当天晚上,在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基地的篮球场上,一堆篝火蹿起两米高的火苗,三校师生围着篝火又说又唱又跳,有十几个同学一直聊到凌晨4点多才回帐篷睡觉。

  林大女生马妍娜同学说,这次野外生存生活她将终生难忘。她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同学老师在一起磨练、共同生活、互相协作,人与人特亲近。学会了许多野外生存的技巧,对生活不再言苦。

  14成为正式课程还需论证

  中国地质大学带队老师邓军文说,对学生五天的表现很满意。现在学生对户外运动的呼声很高,地质大学已经准备开设野外生存训练选修课,但课程形式、组织方法要做大幅调整。8月份,体育部的老师就要到房山、密云等地去踩点,在北京附近选一个实验基地,边实验边教学。

  东北林业大学带队老师张明认为,野外生存训练作为体育课在林大可以实施,学生都喜欢这种户外运动,但作为选修课更合适。

  “野外生存训练作为一项运动是很好的,但要作为体育课来开,还要经过实验的论证。如果要开的话,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要做很大的改进。”清华大学带队老师张威认为。

  15拓展高校体育成国家课题

  为什么要对大学生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告诉记者,野外生存生活对当代青少年学生而言是一个重要课题。现代社会逐渐城市化,青年学生生活在高楼大厦的“丛林”中,生活安逸舒适,与野外的接触越来越少,他们与大自然抗争、在艰苦环境中的生存生活能力比较差,通过野外生存生活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能、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能力。

  “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题组组长、教育部体卫艺司体育处处长季克异表示,之所以把这个课题申报为“十五”国家级课题,最重要的是要拓展高校体育课程。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在发达国家高校中是一个很流行的好项目,也与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方向相一致。

  同时,杨贵仁司长说,高校体育教育过去过分注重竞技项目,学生对此兴趣不高,而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进行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对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拼搏精神、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发展学生个性等方面都会有帮助。在今后的高校体育改革中,像野外生存这种注重学生能力的项目会越来越加强并扩大。

  16体育观念先要拓展

  季克异认为,体育课不能局限于课堂内、校园内,还要拓展到社会和自然中去,不仅是竞技运动,还要拓展到学生喜欢的不同训练项目,不仅是一周两节课,还要拓展到节假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和生存生活能力。学生在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中能主动学习、生动活泼地去学习,这非常重要。

  17体育课形式向多元发展

  季克异说,今后高校体育课的形式将向多样化发展,既要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要体现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明年将继续扩大“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实验范围,并进行中、日、韩三国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的比较研究。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我们为什么缺少人文精神?
· 高校校园一些现象令人堪忧
· 大学生上网干什么
· 泼熊学子刘海洋被留校察看
· 大学生眼中的APEC热点
· 关注大学生"童年期延长"现象
· 跨入大学重返童年
· 刘淼、陶晔走在阳光里
· 女大学生当起殡葬工
· 女大学生多才多艺 贴广告"拍卖"业余时间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