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我们刊发了一位正在读新闻系研究生的女同学的来信《读研只是为了有一份好工作?》。来信虽然只是这位同学个人的经历和观点,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诸多年轻学子的困惑。就此问题,不少读者写来文章表达他们的看法。
刘三平同学,读了你给《中国青年报》的信。恰巧我也是从事新闻工作的,已有30年的工龄。这些年接触了一些此类事情,我的孩子也在一所名校读研,思想上有一些考虑。因此,把我的想法与你交流一下,仅供参考。
一、到啥时候,努力学习、丰富自己都没有错,也不会错。猛一听,你也许觉得有点空,也许认为是套话,可我不这样看。任何地方,总是需要有人干活的。虽说新闻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但毕竟是知识渊博而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最为适宜。我经常鼓励身边的年轻同行,要在法律、经济、社会学等方面有所储备,这样必有大用。
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记得我送孩子去上大学时,经人介绍,我认识了一很有威望的老教授(已退休),想请他指点一下。老教授两手摊开:“没有什么好说的,大学里是学不了多少知识的!”我们一听十分诧异,孩子十年寒窗苦多不容易,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大学,又省吃俭用供养他,就是希望能学一肚子的知识,你老教授居然说什么“学不了多少知识”!老教授又说:“大学里更重要的是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研究的方法,学会做人,否则就不能算合格。”转眼四年过去,再见到老教授时,对他的话记忆犹新,理解得也更深。
三、做新闻的,的确如你所说,应是个有思想、有能力、有个性、有正义感、有良心的杂家,在目前,也的确很难。不少人没有实现自己的初衷,成了你说的“新闻匠”。好多人觉得“新闻无学”,只要按照惯例、服从命令,文章好孬都无关紧要。不过,受众还是喜欢好文章(节目)的。如能写出一手好文章,走到哪儿也是受欢迎的。在社会不断发展中,新一代的新闻高手正在孕育着,要相信你有这个能力。
四、一些同学的世故,使得你看不惯,受不了,我想大可不必。社会是丰富多彩的,社会评价的标准终将走向客观公正。学校里,的确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努力学习的也不在少数。问题是一个人的主观意志力的大小,也就是抗干扰能力的强弱。扎实登攀与走捷径,各人有各人的选择。捷径虽然省力,但不是人人都能走的,即使走了,也不是效果都一样,也许走起来更累。
五、社会用人标准正在变化,由重文凭到重实际能力,几篇应景的文章是唬不长久的。不知你是否注意到,今年的技术学校招生又升温了。深圳的高级技术人才十分缺少,招聘时开出的工薪报酬已超过研究生。这些都说明,社会需要实干家。
六、人与人的社会交往能力,也是一门学问。研究生毕业,不仅仅是读了大量的书本,还要读懂社会这部大书,读那些活生生的知识。人生需要大舞台。大的舞台空间可以给人们提供更好地表演、展示才华的条件。读研,就是在构筑新的平台。一旦你的劳动与社会需求合拍,便会融进去。
七、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要干大事业,不仅是有大抱负,更要多积累。积累,是件十分辛苦甚至烦心的事,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刚刚发展的社会里,人们的价值观念正在经历着大的激荡,浮躁不安与取向多元的特点更为明显,阵痛和苦闷是正常的社会现象。但是,积累没有错,也永远不会错。
说了这些,不知是否能与你产生共鸣。但愿我们能多交流,成为忘年之交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