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就业渠道:离你的心愿还有多远
2002-12-12    秦怡 张伟 记者 杨桂青

字体大小:

   随着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逐步完善,高校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争取理想职业时,自主权无疑增加了:大型人才招聘会、校园招聘会、企业的宣讲会、找中介公司、在线发布个人简历……

  招聘方式多元化,无疑可以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而且,社会各有关部门都应该互相配合,使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更加通畅。但是,各部门竞相举办招聘会,导致信息重复、毕业生开销增加,使人们对就业渠道多元化产生了疑问。一利一弊中,人们不禁要问:如今的就业渠道,离毕业生的理想模式还有多远?

  大型招聘会:渐成鸡肋

  从11月20日到26日的短短一周间,南京共有6场大型招聘会。这种动则数万人的招聘会还是未能摆脱“赶集”的无计划性和无针对性,在毕业生眼中正沦为“鸡肋”。以11月23日在南京国展中心举办的“2003年南京高校毕业生大市场”为例,当日上午,不到10分钟,涌进场内的毕业生已逾1万,半个小时左右,进场大约3万人,全天超过5万人次。记者在人群中感觉行动已无法自主,靠周围学生的推动方可“前行”。上海的情况较好些,复旦大学就业中心张生妹老师说,大型招聘会效率低,场面拥挤,很多单位对大型招聘会的兴趣逐渐淡化,各校都以校园招聘为主。

  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毕司长认为,大型人才招聘会的火爆表明,招聘信息的传播渠道还很贫乏。据全国人才流动中心统计,11月30日的全国人才交流大会上,今年共有3万多人入场,比去年入场人数有所减少,参会用人单位数量也明显减少了。

  当然,针对大型招聘会的这一弊端,各界也正在逐步想办法改善。江苏、上海、浙江、山东四地联动的招聘会、东北高师院校联办的招聘会,就赢得了多方赞赏。这是对就业市场进行细分后的结果,既利用了名校的品牌效应,同时又形成互补优势,对提高招聘会的效率是一个尝试。

  看来,各种人才市场相互贯通,取消各自为政的局面,真正为毕业生创设一个信息丰富、交流通畅的市场,是当务之急。

  校园招聘:名校更风光

  记者发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需要和用人单位直接、充分地沟通,而这正是校园招聘的最大优势。

  为了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各高校纷纷寻找对策。北京大学就业中心主任李国忠说,今年北大主动和经济发达地区建立了联系,以期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用人信息,这在北大的就业工作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整个12月份,北大的校园招聘已经安排了60场左右。李国忠说,北大不提倡毕业生去参加社会上一些以盈利为目的的招聘会。

  但是,这种校内招聘会只限于一些名牌院校和热门专业。南京审计学院法律系的瞿楷倩告诉记者,一些会计师事务所来学校只招审计专业的,对其他专业毕业生的简历不闻不问。而且,还有广大的民办院校和大专院校,毕竟企业到学校“要人”的现象还比较少,对于这部分院校的毕业生来说,就业还得另找途径。

  私营中介:看上去很美

  从今年招聘会的现场来看,盯上高校毕业生市场的私营中介越来越多。仅11月30日全国人才流动中心举办的一场招聘会上,就有约20多家中介公司参会,其中私营中介占到了三分之一左右。长安人才服务中心的王先生在一场招聘会上向毕业生做了别开生面的宣传:“我们免费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帮助毕业生规划职业生涯,直到成功为止。”在他的鼓动下,记者逗留的5分钟内大约有6、7位毕业生递交了简历。北京某大学经济专业的女生小李说,学校不可能对毕业生提供“一对一”就业指导,中介也许可以做到。

  私营中介看好毕业生就业市场,无非是有利可图。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说,私营中介在毕业生中所开展的一些活动,客观上能够为毕业生带来更多的信息和职业指导,是高校就业指导的一种有益补充。但是,高校和毕业生应该提高警惕,不要走入某些私营中介的“陷阱”,影响了就业,造成不良影响。

  常设市场:呼唤法规

  毕业生就业是一项常年开展的工作,有的高校开展了全程就业指导,让大学生还没有毕业时就能感受到就业的压力,以便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为了使毕业生能和用人单位有一个长久的接触,目前部分地区正在尝试建设毕业生就业常设市场。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毕业生就业常设市场正在建设之中,市场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预计明年春天将会投入使用。在常设市场上,用人单位可以招聘兼职大学生,也可以选择实习生。这种市场不仅有益于毕业生就业,还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勤工助学,是大学生联系社会,参加社会实践的另一个场所。

  市场一经建成,就需要有一定的法规来约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行为,常设市场本身也应该有一定的运营机制和约束机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教育部门的毕业生就业常设市场在市场法规方面还是一项空白。任占忠说,毕业生就业市场、校园招聘、其他针对毕业生的各种人才市场,是相对独立的市场,需要特殊的规范。

  目前,毕业生就业常设市场暂时还要沿用人事部门的一些人才市场规定,其他形式的人才市场还没有相应的规范和管理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毕业生就业造成一些影响。

  网络就业平台:仍有问题

  与以上列举的种种实地招聘相比,网络的便捷和互动对毕业生是一个很大的诱惑。一项统计数据表明,南京大学70%的学生是通过网络来寻找就业信息的。

  南京大学、东华大学、河海大学就业中心负责人都谈到了同一个构想:目前的就业、创业网站主要起到的还是发布信息的作用,如何能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实现“一对一”、“面对面”的互动,降低毕业生的就业成本,实现选择的多元化和高效性,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毕业生心中有一个理想的求职模式:人才网站24小时开通专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可以随时在线通过聊天方式进行深入、反复交谈,彼此了解到一定程度后,再约定面谈或其他事宜。江苏省镇江市人才市场尝试过这种方式,最多的时候达到过每天6000人在线交谈。不过,网上招聘有很多问题令人担忧:

  第一,诚信问题。一些资格证明文件在网上容易伪造,让用人单位担忧。

  第二,成本问题。由于技术、观念等原因,网络还代替不了面试。而国内很少有企业愿意负担毕业生的差旅费。所以这和派人去各地挑选毕业生相比,不一定能节省资金。

  第三,管理问题。中介公司利用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骗取手续费的案例已经层出不穷,网站更要注意这个问题。南京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樊道恒主任认为,最好是由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与网站合办人才资源库。

  选择多元化:心态别作祟

  综上所述,理想的就业渠道应该是以校园招聘、教育系统举办的人才市场为主,立体、交叉型的,形式多样而灵活的模式。目前,毕业生就业的选择方式增多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就业并没有因此而顺利。江苏省2002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只有59%,低于全国水准。与此相对的是,在11月24日由江苏省人事厅举办的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上,甚至连徐工集团、维维集团这样的企业都招不到人。相反的,一些来自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的私营企业摊位前却挤满了应聘者;中国银行深圳分行在南京地区招收30人,竟然收到了600多份简历。

  据江苏省人才市场负责同志介绍,就业形势紧张,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大学应届毕业生数量猛增,另一方面跟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一味求高、求大、求新的心理有关。这种心态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加剧了部分就业岗位的竞争激烈程度,被淘汰的风险加大。而且用人单位在招人时,有一种心理惯性:如果连续几年招不到人,以后也就不来了。这对日益增多的毕业生就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广东省省长向大学生作形势报告
· 吉林:复合型人才最受青睐 用人者理性对待证书
· 关注青年就业:人才中心无主档案越堆越高
· 北京大学生就业指导立体出击
· 北京招聘会来了3万人 万名研究生排队500米
· 研究生就业,难不难?
· 毕业生双选会凸现七大反常
· 厦门:本科生毕业生随时审批落户
· 专家提醒高校毕业生巧选招聘会不作无谓付出
· 大学生,走好成才路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