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大学生求职:严峻中有亮点
2003-01-15    陈耘 李斌

字体大小:

  时下,2003届大学毕业生求职应聘渐入高峰。2003届本科毕业生是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第一批本科生,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212万,比2002年增加67万人,毕业生就业将面临严峻的形势。但是,还应看到严峻中并不乏亮点。

  亮点一:专长比专业更关键

  近日,某高校土建系小莫同学到一建筑施工企业应聘,用人单位负责人问了他几个问题,“你能帮我做好一个施工组织设计吗?”“钢筋堆场的长度一般是取多少……”有的问题让他回答起来有些吃力,类似钢筋堆场的长度取值这些常识问题在学习中很容易被忽略。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这是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遇到的一个普遍的问题。

  “我们需要的是能够立刻上手的人。如果明天就让你上班,你能立刻为公司产生效益吗?”这是日前某公司负责人对到广州参加“双选会”的广西工学院毕业生小刘说的话。

  是否具备实际操作能力,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如今的人才市场上,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是用人单位竞相争聘的热点。

  某高校地质专业的刘进,学的是冷门专业,毕业分配时,他没有去专业对口的单位应聘,因为这些单位要不了几个人,就业竞争太激烈,而且经常要去野外作业,收入也不高,他利用自己辅修的电子专业,被一家小有名气的IT企业所聘用。“对此,我早有准备,从大二开始就选修了电子专业,花了几千元,大三的暑假也没有休息,最后,计算机考了十分难得的全国四级,我是凭着这个‘撒手锏’顺利找到好工作的,这是超前决策、超前投资的结果。”他颇为自豪地说。据说,他的一些同学也是凭着计算机、外贸、外语等专业技能找到了“婆家”。

  许多用人单位招聘时,对专业背景的限制也逐渐淡化。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知识更新的加快,再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增加,个人专业背景的限制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严格,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意识到员工的专业知识在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后就能掌握。一位公司的老总认为,现在选人才不能只看专业,更主要的是看能力,看有没有培养和开发的潜能。在这位老总看来,所学专业并不很重要,关键要看专长是不是符合公司的需要。

  在一次招聘会上,当会计专业的小菲用流利的英语向企业招聘人员作了精彩的自我介绍后,负责招聘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当即表示,根据其英语水平以及富有感染力的外向性格,决定录用她到公司公关部工作。当问她是否愿意放弃专业时,她略一思忖便满口应承。签约后,她激动地告诉笔者,自己虽然学的是会计专业,但现在财务人员需求量减少,凭自己的大专文凭,再想往里钻确实很难,幸好有一张“英语六级”的敲门砖,不然还真是守着“金”子没饭吃呢!

  亮点二:发展比高薪更重要

  求职,你要求多少工资?近日,广西工学院准备为2003届毕业生制作求职网页,发布毕业生的简历,其中有一项是“理想月薪”,绝大部分毕业生的填的都在月薪800元以上,以该校土木994班为例,有半数同学填的都在1500元以上,有部分同学还填的是2000元以上。然而,实际上去年就业的毕业生,极少有月薪在1200元以上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给大学择业增加了难度。

  小黎同学抱怨说:“现在家里每个月给的四五百元钱都是用不到月底就没了,今后每个月七八百元的工资,还要应付谈恋爱、租房等杂七杂八的事情,怎么养得活自己啊!”于是,他下定决心要找工资更高的工作。

  其实,对求职者来说,注重企业的发展,关注企业的产品研发方向是不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否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加入这个企业,作为企业的一员,企业的发展前途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个人的前途,企业兴旺,员工自然有奔头;否则,何谈高薪?

  一位读计算机的朋友去年大学毕业,在求职中,有两个单位可以选择:第一家公司答应试用期工资为2000元,转正后为2500元;第二家待遇要差得多,试用期为1000元,转正后也只有1500元,她最后竟然选择了后者。据她说,第一家公司的收入虽不低,但工作岗位是电脑操作,说白了就是打字、数据输入,无需本科生,一个中专生就够胜任,无疑是高薪低聘;而第二家公司是家著名的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有很高的信誉,更重要的是,公司很重视、尊重人才,有一个让人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不选高薪,看来是吃亏了,但将来可能会更有发展,她的选择是很有眼光的。

  记得前几年有人问求职的大学生:若清洁工的月薪是3000元,教师的工资是1000元,你怎么选择?结果有15%的大学生选择了清洁工。求职择业尽可能选择收入高的工作,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味地追求高薪而不顾今后的发展机会,有时会占小便宜吃大亏。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和收入的普遍提高,个人的发展和前途已成为求职者关注的焦点。择业时,薪酬已不再是求职者首要考虑的因素,取而代之的是个人发展和企业前景。

  “马斯洛需求”表明,人的需求有递增性、层次性:生存——安全——交往——尊重——自我价值实现。当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便开始了新的追求,以前人们“跳槽”,一般往工资多的、职位高的、公司大的、地区好的方向流动,现在有些人眼睛开始“向下看”了,“逆向跳槽”越来越多,沿海地区流向内地,外企、国企“跳槽”民营、乡镇企业,大公司下聘到小企业,诸如此类的“下跳”,如今时时可见。“逆向跳槽”者,实际上是“以退求进”,实现“曲线流动”。

  亮点三:就业比择业更要紧

  为了把自己推销出去,找到满意的“婆家”,象牙塔里的学子们可谓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大学生也很舍得在包装上大花本钱。名牌服饰、豪华简历、手机等成了求职的必备品。有的毕业生更是走向极端,完全不顾家庭和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花钱大手大脚,甚至互相攀比,还美其名曰:“求职需要”。

  近日,广西工学院毕业班学生小袁花了1000多元钱买了一部手机,用来联系工作,像小袁这样的同学还有很多,近段时间以来,随着大学生就业高峰期的来临,广西工学院的大学生“手机族”与日俱增,该校毕业班学生的手机拥有率已超过40%。许多学生认为就业压力太大,能得到一个通知面试的电话不容易,如果是因为用人单位联系不到自己而错失就业的机会,就太不划算了。日前购买手机的小田同学这样说:“反正工作后也需要手机,迟买不如早买,买了手机,和用人单位联系方便多了。”但有了手机后,话费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小邓制作了自己的求职简历,他曾是校报记者,发表作品很多,获得过的奖励也不少,光是复印的作品和获奖证书就有30多页,再加上5元钱一张的彩印封面,做一本自荐书就得一笔开销,为了找个好工作,还需要“广泛撒网”,花费就更多了。

  “佛要金装,人要衣装”。要成功通过面试,形象当然很重要,置办一套“行头”——西装、领带、皮鞋,一般的也得三四百元。

  以上种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下就业形势的严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大学生不得不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他们求职择业,不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而是寄希望于积累工作经验以后,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从而找到理想的工作。

  某名校新闻系毕业生晓军,一直有志于从事媒体记者工作,但是接触多家都未能如愿。在招聘会上,他只能先与一家企业签订意向。“先留下来再说,以后还会有机会择业的。”他说。

  先就业后择业,大学生们将这作为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的无奈之举。宏宇是船舶工程专业的学生,她用一个上午就同上海一家船舶研究所签订了协议,并办理了相关手续。她庆幸自己顺利签约,但对即将从事的工作很陌生,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比较模糊,她打算在积累一定工作经验且思想成熟后,再考虑跳槽。王波也是主张“先就业后择业“,她认为仓促的选择时间和较窄的就业余地迫使毕业生首先考虑生计,站稳脚跟后再觅良机,寻求发展。

  对于大学生中存在的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用人单位大多能理解。据海尔集团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介绍,“海尔”将对新进人才进行长达半年的严格培训,然后竞聘上岗。他们希望大学生们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期,既给自己足够的适应期,也给单位较长的考察期。现在,海尔的就业协议已从往年的一年一签改为三年一签,并保证人才淘汰率在10%左右。

  人们求职谋业总想一步到位,进一个各方面都满意的单位,但一步登天的几率毕竟较低,比较实际的方法还是先找一个工作做,然后再寻找新的机会,分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先就业后择业,是比较务实的观念。毕竟一个人参加工作,还只是职业生涯的开始,它并不表示你的一生只能在这个岗位工作。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广东省省长向大学生作形势报告
· 吉林:复合型人才最受青睐 用人者理性对待证书
· 关注青年就业:人才中心无主档案越堆越高
· 北京大学生就业指导立体出击
· 北京招聘会来了3万人 万名研究生排队500米
· 研究生就业,难不难?
· 毕业生双选会凸现七大反常
· 厦门:本科生毕业生随时审批落户
· 专家提醒高校毕业生巧选招聘会不作无谓付出
· 大学生,走好成才路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