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就业政策:夹脚的鞋该换了
2003-04-17    记者 杨桂青

字体大小:

    山东省济阳县司法局的小姜,1996年大学毕业,档案和户口被学校派遣回原籍。济阳县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全部为当年的大学生安排工作。由于消息闭塞,小姜暂时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只好通过熟人介绍,在司法局当临时工,没有解决户口问题。小姜每月的工资是400元左右,而和小姜做同样工作的正式职工的工资却在800元左右,并且享受着单位的各种福利待遇。小姜不满这种现状,干脆辞掉了这份临时工作,到北京打工。

  和小姜具有同样遭遇的大学生,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着。据云南省有关方面统计,全省高职毕业生正式办理报到证的人数约占高职毕业生总人数的10%。但是,未办理报到证的大部分毕业生都以各种方式参加了工作,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因为用工制度的制约,遭到了“不平等待遇”。

  以上案例说明,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信息不畅、供需沟通渠道不畅、社会用人制度相对滞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目前,中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转型期,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转型期的特点,新的改革尝试和旧的体制束缚共同作用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针对种种阻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国务院、教育部、人事部等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以期扫除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障碍,但是,由于就业形势不断变化,新的就业问题不断出现,一些原有的就业政策、措施,就像夹脚的鞋,实在该换换了。

  “我的”,“你的”,“他的” 何时变为“大家的”

  目前,毕业生就业面临三大人才市场,一是教育系统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二是人事部门的人才市场,三是劳动部门的劳动力市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私营中介举办的不同层次和规模的招聘会。就业渠道多元化,有利于毕业生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但是,由于各个市场之间沟通不畅,有的市场纯粹以盈利为目的,造成场面拥挤不堪,签约成功率非常低,使毕业生付出了很大的成本,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并且找工作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同时,一些单位在招聘会上招聘为名,自我宣传为实,给毕业生就业制造了一定的假相,并且对就业市场的形象造成了损害。

  上海市教委学生处王宏处长生动地把彼此之间缺乏协调、沟通的人才市场比喻为有“人称”的市场。面对重重困难,有的省市已经摧毁了坚冰,打通了各个市场之间的隔断,变“我的”,“你的”,“他的”为“大家的”。上海市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由市政府统一协调,毕业生就业市场在计划、人事、教育三家共同组成的“上海市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办公室”统一领导下,由教育部门具体承办。这样,上海便把三个市场统一为一个市场,实现了资源的整合。江苏省教育厅提出了“无障碍就业”、“无收费就业”的口号,为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制定了一些措施,实现了三个市场的协调一致,并把毕业生的就业成本降低到最小程度。

  国务院19号文件倡导各方协调,实现三大市场的互相沟通。从事实来看,市场之间的隔离仍旧存在着。

  打破地方保护 何时不再出现尴尬

  地方保护主义是阻碍毕业生就业的顽固障碍。一方面,国务院19号文件,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签发的16号文件出台后,地方保护在逐渐松动,一些限制人才流动,排斥外地生源就业的现象在逐步减少。据有关方面介绍,新疆、甘肃、山西、宁夏、广东等地已经完全放开了毕业生就业市场,对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措施。打破地方保护,使人才流动起来,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做法,有利于人才的合理配置,并能够激发地方的用人热情,最大程度地使人才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能。

  另一方面,地方保护措施的解禁为地方用人带来了新的问题。西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原来以地方保护政策吸引人才的一些单位,先尝到了苦头。据有关方面介绍,山西省2002年引进的本科生,远远不能满足山西经济发展的需求。甘肃省兰州市的某家企业则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轮空”,2002年人才引进出现“亏空”。这种情况不仅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也时有发生。这和企业的发展状况、企业的竞争力以及人才吸引力都有很大关系。

  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也遇到了这样的难题。计划经济时代已经慢慢远去,靠计划手段获得发展动力的生存方式,显然不适合市场规律,难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了。受到冲击的地方和企业怎么办?从长远来看,它们只能靠市场的手段,引入竞争机制,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才能获得“拯救”。

  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实现人才自由流动,直接的受益者是毕业生,因为他们可以自由择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经济发达地区自然就成为人力资源的输入方,为经济的进一步腾飞补给了充分的人才资源。同时,他们也面临着新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实现包括毕业生在内的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往基层之路 何时变坎坷为通途

  据统计,近10年来,共有1000余万名毕业生走入人才市场,考验着中国的市场容纳能力。在社会就业岗位没有相应增加,供需双方沟通存在不畅的形势下,各方为应对毕业生就业压力,想出了很多措施。例如,从高等教育入手,严把招生关,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从就业指导入手,多方搜集信息,加强就业指导的力度和效度,增加就业实践内容,提供相关就业咨询,帮助毕业生提高求职应变能力和成功可能性;从政策制定入手,打破毕业生就业障碍,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等等。这些努力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从就业渠道上来看,目前能够比较有效地解决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途径是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国务院19号文件、四部委16号文件都强调各部门协调一致,疏通毕业生通往基层之路。但是,据不少基层就业工作者反映,毕业生下基层的路并没有真正打通。新疆自治区人事厅毕业分配办公室的李岩处长说:“新疆最贫困的南疆四地州,非常需要人才,却因为没有岗位和编制,毕业生根本到不了需要他的岗位上去。”相同的问题,在其他省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基层就业问题上,师范生就业中的问题比较突出,例如,代课教师无法清退,致使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大学生无法学以致用;用人制度难以适应教育系统的发展等等。很多省市负责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人都认为,落实毕业生下基层就业的政策,是当务所急。在疏通“下”的同时,还要解决“上”的问题,通过户籍、人员编制等方面的改革,使毕业生“来去之路”自由、“上下途径”通畅,才能真正解决毕业生下基层的问题。

  另外,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也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比如,非公有制单位的用人政策比较灵活,如果没有与此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毕业生和这些单位就很难达成共识,势必影响毕业生到这些单位就业。

  大学生创业 何时不再茫然

  大学生创业曾有过令人炫目的光环,也曾有过令人沮丧的失落。从清华大学创业大赛到第一家大学生公司的诞生,到“.com”风波,再到目前大学生创业的低靡状态,关注大学生创业的人们无不深思,大学生创业缺少什么?

  大学生需要从创业中体现自己的热情和价值,也有能力去创业。日前,“创业者风采”优秀大学生报告会召开,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在大学生中引起了很大轰动,表明了大学生对创业的渴望。但是,大学生要创业,就要面对风险投资、小额贷款、减免税、经营模式、创业初期的社会保障等等问题,这显然不能靠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地方、某一个高校来解决,而是需要国家制定一套相应的办法,并为大学生创业营造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利用完整的机制来激发大学生这种宝贵人才的创业潜力,使他们不仅不占用就业岗位,还能够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

  社会保障问题 何时在就业中得到解决

  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需要有宽松的社会环境,促使毕业生更加理性地选择职业。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解放,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处于既不是学校人,也不是工作人的状态。记者从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了解到,截至目前,北京高校申请暂缓就业的毕业生共约3000多人正式落实了就业单位,还有一部分毕业生没有正式签约。在这种状态中,毕业生的权利需要有一套社会机制来维护。毕业生是否应该融入劳动力大军,在失业状态下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这些都是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需要新政策来解决。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广东省省长向大学生作形势报告
· 吉林:复合型人才最受青睐 用人者理性对待证书
· 关注青年就业:人才中心无主档案越堆越高
· 北京大学生就业指导立体出击
· 北京招聘会来了3万人 万名研究生排队500米
· 研究生就业,难不难?
· 毕业生双选会凸现七大反常
· 厦门:本科生毕业生随时审批落户
· 专家提醒高校毕业生巧选招聘会不作无谓付出
· 大学生,走好成才路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