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毕业生就业:三方携手闯市场
2003-04-17    荆德刚

字体大小:

   继IT业的“冬天”之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冬天”也成为媒体爆炒和人们议论的重要话题。大学生找工作真的是“四面楚歌”吗?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林蕙青司长曾用“前所未有的机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来概括2003年的毕业生就业形势,笔者认为此论断非常精辟和准确。

  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200万人,而社会用人需求却没有明显的增加;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各界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空前的重视,给毕业生就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面对两个“前所未有”和毕业生就业处于“买方市场”的现实,我们该如何应对?笔者认为应结合毕业生、学校、政府三个层面来考虑,只有三方协同配合,才能发挥最佳效应。

  毕业生→更新观念

  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这不仅仅是量的变化,而是质的飞跃。今天的大学生如果还继续自认为是“天之骄子”或“皇帝的女儿”,那么,就业的“灾难”将会真正到来。因此,增加平民意识和忧患意识,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增加就业砝码,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现实。

  1.适时调整期望值。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大学生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机会成本的高回报无可厚非。但时代变了,我们的观念也应该变。现在还有不少毕业生和家长趋鹜于“学而优则仕”,执著地追求大院、大所、大机关、大企业、大城市;还有些毕业生和家长认为只有进了吃“皇粮”的国有单位才算找到了工作,但这些单位经过几年的连续补充,人员已相对饱和。2002年教育部直属院校毕业生进入各级党政机关的不足5%,地方院校可能更少。能去理想的单位当然好,但理想暂时无法实现时,应该退而求其次,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先让心灵有个“归宿”,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2.利用所有资源主动推销自己。在所谓的就业难面前,抱怨没有任何意义。当务之急是动员各方力量,充分挖掘自己的各种资源,广泛收集需求信息,及时主动地推销自己。湖南大学提出利用地缘(特指老乡)、学缘(指校友)和血缘(指亲友)关系收集用人信息,笔者认为在当前可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掌握了用人信息后,还要敢于和善于推销自己。具体方法和技巧可以咨询学校的就业指导老师,也可以找一些类似的资料“临阵磨枪”,不管哪种方式,一定要有备而去。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

  3.能早签约就早签约。事实证明,瞻前顾后、左顾右盼、犹豫不决,往往会丧失良机,追悔莫及。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无论有何种理由,签约当是第一要务。或许你签约后会有更好的单位,但在如此不确定的情况下,风险很大。现代社会,人们已不可能终生只从事一种职业,所以第一份工作是否最理想并不十分重要,因为环境在变,理想也在变,今天是最好的,明天就很可能不是最好的。如果“有业不就”,迟迟不签约,你将消耗或减弱你的竞争力,等待你的结果可想而知。我个人认为,尽早签约利大于弊。

  高校→注重营销

  毕业生对学校来说,就如同一个企业的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一个企业只管生产不管销售。所以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高等学校责无旁贷。学校该做些什么呢?

  1.加强信息服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信息服务是最重要的就业服务,信息化手段是最重要的就业服务手段。实践也已证明,现在毕业生就业中的突出问题是信息缺失或信息不对称,由此导致就业不充分。所以,高校要给“产品”找出路,就要想办法提供充足的用人信息。

  2.就业指导专业化、个性化。现在大学生就业中的盲目性和非理性行为,急需通过就业指导工作加以引导。但现在的就业指导多是一些政策的指导,缺乏深度的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生涯规划,很多同学反映不“解渴”。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专家化、专门化的就业工作队伍,做到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责任到位,是当务之急。采用新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尽快实现就业咨询和就业服务的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和个性化,实现对用人单位的“一条龙”服务和对毕业生的“一对一”个性化咨询指导,才能使就业指导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3.巧做思想教育工作。思想教育工作任何时候也不可放弃。当前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说明思想教育工作没有意义,而是我们的方法和手段有问题。生硬的说教肯定不适合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必须研究和探索新的方式、新的形式、新的角度,寓情于理,帮助毕业生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念和心态,正确看待和处理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化解风险、减少挫折、消除对立,使毕业生和学校齐心协力共同面对就业压力。

  政府→推进改革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衡量一个政府、一个执政党治国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很多国家都把增加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实现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我国的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并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积极推动和促进毕业生就业和创业。面对2003年的特殊情况,从国家和政府层面来说,笔者认为应该着重采取以下措施:

  1.消除政策壁垒,破除政策性障碍。现在影响和制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各地,特别是中心城市的进入壁垒或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其理由多多,花样多多,虽然形式不同,但实质一样。同时,指标限制在各地也广为流行,增干指标、进人指标、户口指标以及与进人有关的各种各样的蓝卡、绿卡、黄卡等,“卡”得毕业生叫苦不迭。计划经济已经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但计划观念却在一部分官员中常盛不衰。消除壁垒、破除障碍将是我国近期内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2.拓宽渠道,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我国有800多万个中小企业、有成千上万的县区和乡镇,消化200万大学生不成问题。目前出现的就业“难”,一是观念问题,二是渠道不畅。因此,今后的工作重点应在就业渠道上作文章,彻底打通毕业生到基层、到乡企、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渠道,最大限度地给毕业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就业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毕业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给毕业生提供一个建功立业的舞台。

  3.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让毕业生不找“市长”找“市场”。毕业生就业的壁垒和障碍破除以后,应注意发挥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培育和完善市场。政府应建立一些新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让市场在就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只能创造条件,积极推动和促进毕业生就业,而不是让毕业生动不动就找“市长”(政府)。要让毕业生真正认识到市场不是万能的,但离开市场是万万不行的。

  4.制定政策,解除特殊群体的后顾之忧。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要注意抓两头,一是优势群体,二是弱势群体。对那些思维活跃、富有开拓创新意识的毕业生群体,要给予大力支持,对其中要求自主创业的要有政策上的保证,如建立创业基金或给予小额贷款,实行免税和其他优惠政策等,让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对那些家庭比较困难的毕业生要给予多方关照,对其中那些暂时未找到工作而又符合社保条件的特殊困难毕业生,要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做到“应保尽保”,在一定限度内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5.建立培训机制,增强毕业生的择业竞争力。近年来,毕业后暂时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呈增多的趋势,国家对此应给予足够重视,弄清毕业生暂时待业的原因,分门别类地采取不同的措施。笔者建议建立培训机制,进一步培训那些真正想工作但因专业和能力问题暂时无法就业的毕业生;培训费用最好由国家拨专款,或者实行国家拿“大头”、学校和个人各出一部分的办法;培训地点可以放在高等学校,也可以放在各级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或进行社会公开招标。由此可以进一步激活毕业生就业市场,创造就业岗位,增强毕业生的择业竞争力。

  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源中的最优质资源或最活跃群体,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一定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毕业生就业困难有多方面的主客观原因,简单归罪于某一方有失公允。在用人单位方面,有许多制造就业困难的人为因素也需要革新或废除。“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纳’人才”是毕业生、高校和政府的期望。(作者单位: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就业处)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一个月20场招聘会
· 广州:2003年毕业生就业政策拟不变
· 高校流行就业指导培训
· 德国法律专业毕业生将供过于求
· 广东千个公务员职位等待应届生
· 沪:一高校五学生会主席 "掺水"履历现形才市
· 复合型人才紧俏毕业生就业市场
· 大学生求职简历出现“打假”电话
· 大学生求职为何碰壁多
· 应届毕业生广东招收空间尚大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