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广州高校逐步扩大选课范围
2003-04-21    记者 薛冰 实习生 操小山

字体大小:

    高考考不上心水专业怎么办?进入高校才知道自己不适合这个专业怎么办?这些曾经让无数大学生烦恼无比的问题如今已不再是问题。记者昨日采访广州众多高校了解到,各高校正在逐步放宽专业限制和扩大选修课的范围,树立“宽口径”培养模式。专家认为,这些做法正在对多年禁锢的“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模式提出挑战。

  中大设“复合类”专业

  记者了解到,中山大学为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今年将设立“复合类”专业,一般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前瞻性好的学科专业,包容性、兼容性和适应性强并利于学生个性和专长的发展。在“复合类”专业学习的学生可依据有关规定申请原所学专业为第二专业或第二学位。

  中山大学教务处处长王庭槐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两年来,学校一直在积极探索学分制的改革,目前学校院系自开的、小范围的选修课大大小小已有1000多种,学校还在不断探索跨校选修、跨境选修和跨国选修。记者了解到,去年起,该校已经和香港六所大学签定了“交换生”培养协议,每年与六高校互派30名学生,校际间互相承认学分。今年秋季该校还将与山东大学合作,在大二、大三的学生中,抽取60名学生与山东大学互派学习,同样互认学分。今后该校还将考虑与国际上的知名高校合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没有校界的大学”。

  华工本科生有转专业机会

  华南理工大学则规定,学校本科生在校期间均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转专业有两种:一种是在第三学期结束后,前3个学期总绩点排在专业年级前20%的学生,有资格申请在全校所有专业范围内转专业。另一种是,在第四学期结束后,有志学习软件开发的学生可通过参加转专业选拔考试转入软件学院相应专业学习。

  暨大首创“大平台招生”

  暨南大学今年则首创广东“大平台招生”,于今年起将考虑对文学院、医学院、华文学院、管理学院等五个学院实行按院校招生的联合招生模式,一举打破原本按专业、按学科招生的旧模式,即新生入校后将不分专业,不分学科,统一上课,所学的均是英语、中文、计算机等多门基础性课程,一两年后再根据学生个人特点,专业志向,实行分专业学习。

  华师设立“综合班”

  而华南师范大学今年将首次设立独立招生的“综合班”,也就是俗称的“大文大理”班。该班实行两段制培养模式,第一阶段是1~3学期,考入该班的学生不分具体专业地集中进行基础课学习,也就是“通才教育”;第二阶段是4~8学期,由学生在全校范围内任意自主选择一个专业进入专业学习。另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则开设“4+1”模式,培养复合性人才。

  “宽口径”使学生受益无穷

  记者了解到,除了上述高校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外,设立双专业、双学位、主修与辅修课程并举的模式更是高校间的普遍做法,如今大学生们进入高校学习已经不再担心专业是否对口,能不能考进“心水专业”,不断放开的“宽口径”培养模式将使大学生们受益无穷。难怪各高校教务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今后高校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教学的完全学分制,只要学生“学有余力”就能多读书,学生毕业后将个个是学有专长的“复合性”精英人才。“高考一考定终身”的传统禁锢也将因此而得以改变。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华中科大新规:男生随意进女寝无缘奖学金
· 中国海洋大学首届国防生与海军签约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16年办学的启示
· 上海检查学校医务室 竟发现35年前失效药品
· 今年高校招生发生重大变革
· 高校预留机动名额
· 广州大学城首批10所进驻高校确定“版图”
· 高校学子热论雷锋精神
· 全国高校拟在京招生5万余人
· 广州高校食堂禁止私人承包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